雷九淵、陳昆皆深以為是的點點頭。
楚浙東郡王李遇,乃是楊密麾下唯一封王的異姓部將,楊密崛起淮南,吞併廣陵之後,攻取昇州(金陵)、潤州,平滅越王董昌等戰,李遇其人功不可沒,也是因為功績太顯,在封浙東郡王之後,便被楊密削奪兵權,使任兵部尚書,很快就令他致仕,回故居洪州賦閒。
信昌侯李普乃是李遇的胞弟,而荊州刺史張蟓也曾是李遇麾下的大將——即便此時張蟓不可能再聽命於李遇,但也不能否認李遇對張蟓有著旁人不及的影響力。
浙東郡王李遇雖然置身奪嫡事之外,但此時大楚天翻地覆,他顯然不可能再隱逸山野。
洪州除了李遇隱居山野之外,還有一個楊氏宗室的重要人物,那就是洪州刺史、豫章郡王楊致堂,楊致堂乃是楊元渥、楊元演、楊元溥三人的堂兄,是天佑帝長兄之子,與鎮元侯楊澗乃是宗室子弟裡唯數不多的重要人物。
楊致堂與李遇,實是能決定大楚局勢重要轉折的兩個關鍵人物。
「擬旨,遣使去魏州,擢魏州防禦使秦師雄任樞密使,接到孤人的旨意後即刻動身,赴任汴京,使賀王朱讓接任魏州刺史、魏州防禦使……」朱裕摒棄掉對西南方向的擔憂,著身邊的侍宦侍候筆墨擬旨。
相比較擔憂韓謙的去向以及楊元溥等在潭州的選擇,他首先要做的還是安定住汴京的局面。
雷九淵自詡智慮過久,但也深感當前大梁所面臨的局面太過複雜,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僅靠他們數人很難將諸事考慮周詳,不出一絲錯漏,眼下關鍵還是要讓中樞院司運轉起來。
特別是執掌軍機的樞密院恢復正常,汴京城龐大的體系才會運轉起來,之後才能從容不迫的進行平叛、藩鎮輪調等事。
秦師雄不僅是四大節度使級的鎮帥之一,是追隨先帝最主要的將帥,是東線抵禦晉軍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秦太妃的胞兄、賀王朱讓的舅舅。
朱裕率部進入汴京,賀王朱讓在府衛的簇擁下,第一時間逃離汴京,趕往魏州投靠秦師雄。秦師雄與賀王朱讓,是最有可能響應博王朱珪在魏州興兵叛兵的一支兵馬。
朱裕決意調秦師雄回汴京出任樞密使,執掌汴京軍機,由他的異母弟賀王朱讓接掌魏州的軍政大權,希望籍此化解諸鎮藩帥的擔憂,消除他們的反叛之心,以便他能集中力量消滅博王朱珪與馮廷鍔,但這道聖旨傳到魏州,能不能取得預想中的效果,現在還是未知數……
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
墓穴最終選在龍牙山南西坡的峪口,那裡臨高,既能望著碧如靚藍的沅江水,也能望見深藏山腹深處的龍牙城。
韓謙心想他父親的意願也不會希望為喪事勞民傷財,下葬這一天,也僅僅是如十數家兵一起,抬著棺木走小徑登山,安放到墓室之中,甚至都沒有允許田城、楊欽他們護棺前往墓地下葬。
韓謙要留在山上守墓服喪,便在墓地旁邊搭建了幾間茅屋竹棚,住在山裡;趙無忌、孔熙榮輪流率精銳部曲,侍衛左右,以防宵小會對韓謙不利。
二月十日,乃是隨韓謙回到敘州的第六日,預計韓謙回敘州的訊息才剛剛送到嶽陽,清陽也決定隨姜獲先到臨江縣,於沅江灣登船,踏入前往嶽陽與潭王楊元溥會合的旅途。
相比半年多前韓謙奉旨前往蜀國迎親那時,此刻的臨江縣城又繁榮了許多。最初所建的城池不過六七百步見方已經填滿,此時正往城外規模修造新的街巷、屋舍、作坊,沿河通道鋪上煤石煅燒殘留下來的殘渣,夯實後,雨水天也不會泥濘不堪。
江堤修成後,臨江縣的地勢要比黔陽城開闊,能利用來耕作、建設作坊的土地,也要比黔陽城外圍多出近一倍。
削藩戰事之後,敘州開發建設的重心便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