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奚荏傷勢沒有什麼大礙,韓謙站起來,走出臥室,跟等候在外面小廳裡的馮宣、馮璋等人說道:「你可以進山去了,告訴四姓酋首、頭目,他們倘若僅僅為求脫身而假意答應我的條件,以為回到各自的寨子之後便能相安無事,那就大錯特錯,到時候也請他們不要怪我心狠手辣,逐一攻其寨滅其族了!」
馮璋原本乃是馮昌裕的族侄,韓道勛、韓謙入敘州,他與高寶一起被選出來,編入四姓船隊,負責押運之事,往來金陵、敘州之間。
在荊襄戰事期間,馮璋與不少四姓子弟都立下戰功,回到敘州就與不少人被封了勛官。
因為四姓與黔陽城的對立,他們也沒有在黔陽城謀求一官半職,而是在四姓船隊解散之後,都回了各自的寨子。
馮璋等十數人,之前在各家寨子只是小頭目或者最普通的寨兵,但有功勳之後,便不願意再像傀儡一般,完全受四姓酋首的差使。
而作為有官身的人,也有賞錢購置田宅,甚至僱人開闢新的寨子,他們事實上解除了以往對四姓酋首的人身依附。
這一次四姓集結一千三百餘寨兵偷襲中方城,但馮昌裕、向建龍等人擔心馮璋這些人有可能被韓家父子籠絡、收買,所以將這些「異己分子」排斥在外,卻對高寶信任有加。
馮昌裕、向建龍等人壓根就沒有想到荊襄戰事裡軍功的核算以及中低階勛官的分封,甚至馮璋等人返回敘州購置田宅、開闢新寨,韓謙在這些上面是狠狠動了一番腦筋的,用意就是分化四姓。
韓謙這次將馮宣、馮璋等人請到中方城(鷹魚寨)來,主要想將四姓所控制的番寨,擇山水要津分拆為十六鄉寨,請馮宣、馮璋等人擔任鄉寨巡檢,推進田稅改制之事。
每座鄉寨下轄四到八座裡寨,每座保留三十到六十戶番民外,還要容納二十到四十戶這兩年新遷進來的流民以及一小部分潭州降卒及眷屬。
多餘出來的寨民,全部遷入中方城以及五柳溪或黔陽城附近安置。敘州之民都合併一冊,不再分土客兩籍治之。
馮宣、馮璋等原本就是敘州的土籍小戶,即便歸鄉後購置田宅,開闢新寨,但田稅改制還不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而出任鄉寨巡檢,算是正式授官。
只是馮宣卻也罷了,馮璋等人長期處於馮昌裕等大姓酋首的統治之下,一下子想要反抗,心裡便有諸多的顧忌。
而且諸寨番戶牴觸情緒強烈,馮璋等人短時間內也沒有獲得足夠的聲望鎮撫之。
最好的方法,還是能讓困守龍橋寨的四姓酋首、頭目投降,馮宣、馮璋也願意到代表韓謙龍橋寨找向建龍、楊再立等酋首談判。
為了儘快平定敘州的局面,韓謙給向建龍、楊再立等人的條件還算優惠,只需要同意配合田稅新政的推行,支援土客合籍,放棄對番戶的控制,到時候他會在中方縣、龍江縣沿江劃出數百畝到數千畝不等的田地,安置四姓酋首的親族。
而他們只要願意效忠於敘州防禦使府,不再有反叛的心思,韓謙甚至還會將黔陽城目前所擁有三十多艘大中型商船,都無償分給他們,由他們壟斷與沅江上游諸州番寨的商貿,確保他們能在敘州維持以往的奢裕生活。
當然,他們要是想舉族遷離敘州,韓謙也不會阻止。
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
從鷹魚寨到武陵城,沅水曲曲折折有七百里水路,但秋水正盛,順江而下,帆船如梭,即便夜裡怕撞山壁,三天後趙直賢、譚育良帶著隨他們這些年在黔陽紮根臥底的妻小,與十數名家小在潭州的武官,也乘船進入朗州武陵縣境內。
朗州乃潭州節度使府所轄。
趙直賢、譚育良二人卻沒有歸鄉的喜悅,那些家小在潭州被放回來的武官同樣沒有絲毫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