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已經與東瀛聯手,兩家打新羅一家。
新羅派出使者,向駐紮平壤的北海艦隊安瀾大將軍劉仁軌求援。
漠南。
蘇定方率領的近衛軍,也已經在與薛延陀開戰。
朝堂上。
張超不在朝,內閣有房玄齡主持,一切倒是非常順利。並沒有出現什麼黨同伐異,為了反對而反對這樣的事情並沒有。
內閣每天對奏章做出處置建議呈入御書房,基本上都非常公正與合適,多數情況下,他都不需要另做批示,直接由翰林學士們代為批紅同意即可。
如此龐大的帝國,就算沒有他,也一樣運轉的非常好。
這種發現,讓承乾十分的茫然。
他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有他沒他,都一樣。
承乾開始倦政了。
內閣的票擬意見,都非常的優秀,就算有些遺漏之處,翰林院的學士們也會提出極佳的替代方案,他呆在御書房,其實也不過是聽馬周他們的奏報而已。
多數情況下,馬周站在階下,把一份份奏章,按照輕重緩急,向他一一奏報,會附帶上內閣票擬意見,然後也會附加上一兩句自己的意見。
他所需要做的,往往也就是說一句可。
到了後來,他已經厭倦了。
但他就算把內閣送來的奏章自己一份份的批閱,也不會現在這個模式更快捷更有效率。
他沒有內閣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宰相們經驗豐富,也沒有翰林院的馬周等人見識廣。
他乾脆每天早上起來上早朝,然後先到御書房,聽取翰林學士們對前一天奏章處理的意見。他不再去每份奏章批閱翻看,而是直接坐在那裡聽馬周的彙報。
內閣的意見,翰林院的意見,然後表示可或不可。基本上他們處理都很沒,沒有地方可以挑毛病,於是每天早上,御書房裡,馬週一樁樁彙報,承乾不時的說聲可。
等事情說完,他就走了。馬周按皇帝最終意見,執硃筆做出批紅。然後,翰林學士們,又開始將內閣呈上來的新一批奏章商議研究。
承乾的時間變的多了許多。
不用一天到晚的盯著奏章,眼睛都輕鬆了許多。
多出來的這些時間,他會騎馬練劍,打打馬球,陪陪宮裡的嬪妃們。
這些天,他又多了個去處。
八百個宮廷侍衛,已經選出來了。
全是他認為比較忠心可靠的貴族家子弟,比如長孫家、比如宇文家、比如高家、蕭家、陳家、楊家等家族子弟。
房玄齡家、魏徵家、馬周家、秦瓊家、程咬金家等這些與張超關係極近的重臣家子弟,他一個都沒選,事實上,這些家族也沒來幾個人報名。
清一色十八到二十一歲的年輕貴族子弟,身材高大健壯,騎射本領出眾。這些侍衛獲得瞭如原來三衛五府一樣的信任。
承乾甚至讓他們在宮裡演武場射箭騎馬,比武摔跤。
這引得一些言官諫臣們上書勸諫。
但都被承乾留中不發,內閣和翰林院則出奇的一致沉默,似乎是預設了皇帝最近這有些不太合適的行為。
也許是他們心裡有愧,承乾這樣想。
承乾也只是個二十歲的皇帝,心中苦悶,工作不順,便在這八百侍衛上很下精力。
他從自己的內庫中出錢,為自己的八百侍衛訂製了最好的裝備,人手一套騎士板甲,精鋼打製的寶劍,優良的馬槊、騎弓等。
他甚至經常和侍衛們同吃同住,一起訓練。
在訓練場上揮灑汗水,有時練的受傷,也毫不在意。
對此重臣們看在眼裡,也有人表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