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部分

他們批評第六代導演的圈子太小,思想淺薄,太過小資情調和自我意識太濃。

第六代導演覺得自己是在紀錄生活,直面生活,更為貼近,深入平民百姓的內心。

第二個特徵是原創性,第六代導演的劇本基本上都是原創,導演自己寫劇本。

所以他們的片子往往給人感覺很粗糙,文學性很差,看起來不知所謂。

第五代導演最擅長是拿小說改編成電影,是拿來主義的典型代表,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了優秀的小說打基礎,電影更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

第三個特徵是現時性,第六代導演拍攝的就是現在的生活和感受。

其他還有個人化風格,都市題材和碎片化的表達方式等等,都是第六代導演的特徵。

國內電影人對第六代導演的研究是從九十年代開始的,這批導演往往是八十年代末期從藝術院校畢業,被分配到各大電影製片廠。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適應電影製片廠僵化的體制,就想衝出去,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也就是所謂的地下電影。

他們要麼自己籌集資金,要麼接受國外的資金,由於資金匱乏或者受到環境限制,他們拍攝的往往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或者說是同性戀等禁忌題材。

這類題材容易得到國外的投資,在歐洲有市場,容易拿到電影節的獎項。

其實,他們走的還是第五代導演的老路,那就是拍電影到國外拿獎,只是第五代導演是主流,而他們是非主流。

《我們倆》和《小山回家》這兩個劇本中《小山回家》的第六代導演的特徵更為明顯。

《我們倆》由於是出自女性視角,更具有溫情,容易被觀眾接受,雖然是一部小眾電影,卻有著難以言說的深沉感情。

在這兩個劇本里,鄭洞添傾向於《我們倆》。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能透過平淡細碎的日常生活表達這個主題,非常不容易,拍得好的話,會成為一部好電影。

只是,如果在影院放映很難獲得理想的票房成績,只能走參加電影節的路子。

鄭洞添決定親自做這部畢業作品的藝術指導,他覺得這個劇本還不夠生活化,還需要修改,要真正的接地氣才行。

既然要拍一部好電影,那就要嚴格要求,精雕細琢,反正在學校裡有的是時間慢慢打磨。

林曉玲在暑假期間寫好了劇本,開學的時候交給了鄭洞添,沒想到鄭教授很不滿意,要她繼續修改,還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這應該是一個好現象,說明鄭教授很看重這個本子,否則也不會這麼費心了。

心情不錯的曉玲同學到食堂吃飯,腦子裡還想著自己的電影,迎面碰到了一個女生,這女生有點瘦,有點黑,其貌不揚的樣子。

她認識這個女生,和她一屆,都是93年進的電影學院,表演系的學生。

以前倒是沒注意,現在看起來外形和《我們倆》裡那個倔強的女孩子還真有點像,聽說這女孩學過畫畫,和劇本里的角色一樣。

“喂,徐晶蕾,想不想拍電影?”林曉玲向對面的女孩招呼道。(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七章 恰同學少女

徐晶蕾是京城人,父親開了一家制作霓虹燈的小加工廠,家境還行。

她學過書法,後來學習畫畫,一心想考京城戲劇學院舞美系和工藝美院,不過都落榜了。

在戲劇學院門口,她被人誤認為是考表演系的考生,這讓徐晶蕾有了去考表演系的念頭,隨後她參加了京城電影學院表演系的考試,還真的被錄取了。

不過,進入電影學院後,她發現自己並沒有表演的**。

也許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