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明明擠得滿滿的,卻寂靜一片。
看著那從小看到大的夜空,很多人不自覺流下了眼淚。
腦海裡全是那無窮的星空世界。
所有人渺小到有一種虛無的感覺,彷彿自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此時此景,大家終於理解了蘇軾的情懷——“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難怪上仙對人間之事不上心。
如此天地,距離動輒萬萬裡, 時間動輒萬萬年,誰還會在乎眼前的俗事?
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雙眼一睜一閉之間,人間百年已過。
所有的俗事都消逝在時間長河中……
張天也不催促,讓大家體會一下。
即使是後世的人看向星空,瞭解到宇宙的浩瀚,都會有一種莫名的觸動。
何況眼前的眾人,第一次接觸到如此超時代的資訊。
終於,有人率先打破平靜。
欽天監沈望星唱道:“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這是屈原的《天問》。
沈望星唱的是關於“天”的第一部分,唱完後,高聲道:“諸位,勿需哀嘆。”
“先賢屈原作《天問》,如今我等在上仙的傳道之下,已經知道了一部分答案。”
“然而,天地還有無窮奧秘等著我等去探索。”
“天地越大,才越是有希望。”
“若是天地狹小,隨隨便便就能夠看完,那這天,豈不是太無聊了?哈哈哈哈……”
“嗯……沈大人言之有理。”有人回過神來。
仔細一想,確實就該如此。
當初很豪邁的《天問》,有一些已經可以解答了。
例如“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問的是: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為什麼這樣安排?
此時眾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概念,知道是天體自轉產生的。
有一些則是問得無知。
例如“天極焉加?八柱何當?”
問的是:天軸的頂蓋究竟架在何方?八根支援天體的擎天柱,安放在哪裡?
看過地球全貌之後,大家知道根本沒有天軸,也沒有天柱。
但是,“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這些還沒有答案。
這幾句問的是:天上分為九重,是誰環繞它度量確定的?這麼巨大的工程,當初建造它的又是何人?
這些關於宇宙如何誕生、如何形成的終極問題,光是想想就令人著迷。
雖然已經破解了《天問》的一些問題,卻又帶來一些更宏大,更深邃的問題。
只要有求道之心,豈不是更令人振奮?
慧圓站出來,走到夜空的全息圖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阿彌陀佛!張公子,天地浩瀚,貧僧嘆之。”
“敢問玉皇大帝之天庭、如來佛祖之佛國、六道輪迴之地獄,諸多神國,究竟在何方?”
這一問,頓時把大家的精氣神都問了回來。
對呀,剛才看了那麼久,都沒看到天庭、佛國、地獄。
浩瀚的宇宙離自己太遙遠,但這些仙佛鬼三界,可是跟死後去向息息相關的。
張天略一沉吟。
自己現在的身份,已經不能否認仙、佛、鬼的存在。
就算否認,估計別人也不信。
只會以為是什麼天地大秘,不肯“洩露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