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章 冒籍

240 冒籍

糊糊:“兩人的卷子某種程度上都不符合科舉程式。

但王越的文章寫得好,王直力排眾議,將他選中,歸入同進士中。

這件事還有一個後續,第二年,朝鮮使者嚮明朝進貢時,呈上了王越的試卷。原來他的卷子被大風吹到了朝鮮,算命的人稱此為封侯萬里的徵兆。

這次算命的真說準了。

明朝有‘三王’,就是三位軍功封爵的文臣,王驥、王越、王守仁。

王越是首任三邊總制,總督陝西、甘肅、延綏、寧夏軍務。

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於紅鹽池之戰、威寧海之戰中兩次遠襲韃靼。因軍功獲封威寧伯。”

朱祁鈺又發現一位人才,還是他現有的。唯一的問題是他搞爛了的景泰二年考中的。

糊糊:“景泰二年的科舉一共有201位進士,科舉大省江西有42名,佔20.90% ,五分之一。

比起永樂二年的‘江西大年’稍顯不足。

換到南北榜上,北方只有38人,佔比19%,南方佔81%。

全北方綁一塊,比不過一個江西。

更慘的是前55名裡只有3名北方人,也就是說如果只錄取55人,則北方只有3人,幾乎重演洪武三十年錄取52人北方被剃光頭的慘劇。

明朝遷都北京,經過好幾個皇帝的治理,北方經濟得到很大恢復發展,但是北方科考上的進步也只有那麼一丟丟。

北方當然不幹了。

景泰四年(1453年)又逢鄉試年。此年八月二十八日,即鄉試結束之後,工科給事中徐廷章上言七事,其中第三事為嚴科貢。

徐廷章,河南汝寧府羅山縣人,景泰二年進士。初授給事中。他說:近者科舉開額,如陝西、山西皆取百名,三倍於昔,及會試無一中者。歲貢亦四倍於昔,及入監,即以存省京儲悉遣還家。科貢之多誠無益也。

即以景泰初年陝西、山西等北方省區在科舉、歲貢不拘額數的寬鬆政策下所取冗濫的事實為據,提出今後宜仍如宣德、正統中例,庶革冗濫之弊的建議。

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建議恢復宣德、正統間取士之制。朱祁鈺令所司計議以聞。

至九月,禮部認為徐廷章所論深切時弊,同意他的看法,稱按其所說取旨施行即可。

事情發展至此似該有明確的抉擇了,然而又因郎中章綸的奏言而延展。章綸,字大經,浙江溫州府樂清縣人,正統四年進士,初授南京禮部主事,景泰初為儀制郎中,屢有論建。

章綸言,景泰元年詔原雲不許更改,今尚不足四年就廢擱不行,有朝令夕改之嫌,殊失朝廷之體。

即從朝廷體面的角度,認為應該繼續遵循現行政策。

這一說法對新君來說還是頗能擊中要害的,於是朱祁鈺覆命禮部斟酌以行。

不過這一次禮部沒再態度暖昧,而是仍然堅持了九月份回覆徐廷章奏疏時的意見:科舉以正統中所定額為準,如文字合格者多量增入之,亦不得過二十名。其歲貢,自景泰六年以後宜如正統中所定例。

禮部的這一意見為景帝採納。此輪爭論的結果,確定以正統年間定額為準,預示著科舉配額制度將重新啟用。

明朝科舉分卷制度,在中斷四年後又得以恢復。

但南北分卷,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冒籍。

今天有個類似的說法,高考移民。

景泰五年禮部彈劾,景泰四年北京錄取的舉人中,有十二人是南方文人冒籍參加考試。

王者炸魚塘,北京土著怎麼抵擋得了。”

十萬伏特:誰不想參加北京高考,外地考生卷生卷死,生病左手吊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