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章 鳳梨與菠蘿

彩雲之南:東方的以為是西方的,西方的以為是東方的,搞笑了不是。

朱棣氣急,“朕為高皇后所建之塔塔頂怎會是番邦菠蘿形狀!”

糊糊:“荷蘭使節真的在東方吃到菠蘿嗎?有可能。

關於菠蘿傳入引種於中國的歷史,有的說法是明末17世紀伊始由葡萄牙人傳入澳門,然後由澳門傳入閩、粵、海南,明清之際再由大陸傳入臺灣。但這些敘述時間不清晰,沒有具體的論述,也無資料出處。

菠蘿在中國的引種、傳播、食用的歷史較為迷離混沌複雜,這主要是因為菠蘿在中國的稱謂極為龐雜歧異。

據不完全統計,有菠蘿、波羅、鳳梨、黃梨、露兜子、波羅蜜、菠蘿蜜、香菠蘿蜜、王梨、打鑼槌、黃萊、草波羅、地波羅、番婁子、番荔枝等等。其中,以菠蘿和鳳梨最為流行。

因此,在古籍文獻中發現了上述植物水果名稱,並不能肯定就是菠蘿,須有具體的描寫記述或一定的語言環境,經仔細分析才能作出判斷。

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澳門記略》有番荔枝的記載。該書在記述了甜荔枝、酸荔枝後說:澳門地區又有番荔枝,大如桃,色青,似殼非殼,劈之,中有小白瓤,黑子,味如菠蘿蜜。又說康熙三十八年駕幸杭州,總兵藍理進之。

這裡所說的番荔枝便是菠蘿,今天的菠蘿比桃子大得多,這或者是因作者觀察不細,或者是因當時的栽培種結的果不如今日那麼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菠蘿的皮綠黃,青可作綠解,與色青吻合。似殼非殼極為重要。菠蘿的皮不似桃、李、蘋果等的果肉質地一樣,而是有的部分有些呈瓤狀和網狀,與白瓤吻合。

《澳門記略》所記的色青,似殼非殼,果肉的一部分有小白瓤、黑子,味如菠蘿蜜等皆與菠蘿基本吻合或非常吻合,故番荔枝乃菠蘿無疑。

康熙三十八年為1699年,說明此前很多年澳門便種植有菠蘿,到1699年時清王朝才能從澳門購進上供。

澳門本在廣東境內,故傳入澳門的菠蘿又很快傳入廣東各地。清初吳震方《嶺南雜記》說嶺南產番荔枝,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掰開白瓤黑子。

菠蘿果實的頂端長著上百片葉子,即冠芽,最為獨特。載明其果實頭上有葉一宗便點明瞭其形態上最大的特徵。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兩廣,可見清初時菠蘿在中國大陸的栽培已稍傳開。

歐洲諸國費了老大的勁才栽培成功的菠蘿,就這麼隨隨便便在的種花家落地生根。

因為幾千年種地經驗牛逼嗎?不是!

純屬自然條件優越,歐洲整體維度偏高,氣候溼潤。在種花家南方地區緯度低,氣候炎熱,更接近菠蘿的原產地條件。”

百忍成金:還是那四個字——地大物博,沒什麼是炎黃子孫種不了的。

銀河系系花:種花家菠蘿的海徐聞,年產菠蘿七十萬噸,全國每三個菠蘿就有一個出自徐聞。

劉徹:“他們不吃飯了嗎?”這麼多菠蘿,不怕吃撐了了嗎。

糊糊:“不過現在想想進貢菠蘿給康熙,也是很炸裂的事。

因為菠蘿本質上是有毒的。”

康熙回憶當初在江南吃的那顆菠蘿,身體並無異狀。

糊糊:“有句俗語,你在吃菠蘿的時候,菠蘿也在吃你。

菠蘿的某些成分實際上對口腔黏膜造成輕微的傷害,從而產生刺痛感,甚至出血。這種刺痛感主要來源於菠蘿中含有的草酸鈣結晶和菠蘿蛋白酶。

草酸鈣結晶在顯微鏡下呈現為針尖狀,微小的結晶體會刺破口腔黏膜,造成物理性的傷害。而菠蘿蛋白酶則是一種能夠分解蛋白質的酶,它能夠分解口腔黏膜上的纖維蛋白,導致黏膜受損,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