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章 糖與葡萄酒

黑咖啡:魔芋爽才是真的爽。

吃不飽的大可愛:我以為是自古以來,從小菜市場就有的賣。

驕傲的豬豬:這麼一看,魔芋自由也沒多少年。

天幕底下無數農人這才發現,原來房前屋後的灰草/麻芋子/花麻蛇……能吃呀!

趕緊摘了!

燒點草木灰,就能成一鍋‘豆腐’,又添一道好菜。

糊糊:“除了眾所周知的菠蘿、番茄、辣椒等外來作物,其實還有一味不顯眼的,糖也是舶來品。

糖,甜味,人類自遠古時刻在骨子裡,對熱量的追求。

除了自然界中自帶甜味的植物,人類獲取糖的途徑可分為蜂蜜、飴糖、甘蔗和甜菜四種。

早在周代時,古人便知道如何採集和利用蜂蜜。此時人們食用的蜂蜜多為在大自然中採集的野蜂蜜。到了魏晉時期,關於人工養蜂的記載逐漸增多。

古人關於飴糖的食用也可追溯到周代。飴糖來源於發芽的農作物,是我國最早的人工製糖,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麥芽糖。

《說文解字》中寫道:糖,飴也。又言,飴,米櫱煎也。餳,飴和饊者也。

飴糖,就是用稻米、黍米和大、小麥發的櫱芽(新芽)煎熬出來的。

東漢揚雄所著的《方言》中介紹:凡飴謂之餳,自關而東,陳、楚、宋、衛之通語也。

可見,兩漢時期,不僅飴糖的使用廣泛,稱謂也不盡相同。

麥芽糖的做法很是簡單,小麥提前浸泡,可以在盆裡鋪上毛巾促進發芽。每天不定時澆水,溫度越高麥芽長的越快。

小麥長到4-5厘米高,連根拔起清洗乾淨,搗碎,越碎越好。

糯米提前浸泡一夜,煮熟放涼。糯米放涼到60度左右,加入搗碎的小麥芽,攪拌均勻。

發酵6小時後,過濾糖水放入鍋中熬煮,先大火熬煮 起泡轉小火,並不斷攪拌,熬到糖水濃稠,麥芽糖就做好了。

蜜和飴離純粹的‘甜味’都差點距離,最初的《說文解字》裡並沒有‘糖’字,不但種花家古籍沒有糖字,早期佛教經典也沒有糖字。

佛經屢次提到佛食用的石蜜,就是糖,顧名思義,就是像石頭一樣的蜜。

最近似的是‘餹’。

直到北宋初年學者奉詔校訂時,才增補了當時常用而原典未錄的十九個字,別題為‘新附’,即我們如今見到的,飴也,從米唐聲……

甘蔗和甜菜是目前世界上製糖的主要原料。我國是世界上用甘蔗製糖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近幾十年來,我國才開始用甜菜製糖。

戰國時代的《楚辭》中,有以蔗漿用於祭祀的記載。到了漢代,對於甘蔗的加工提取進一步發展,東漢的糖中有沙一樣口感的小顆粒,可以看作為砂糖的雛形。

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記載了以甘蔗取汁為沙糖之說。

不過,此時的蔗糖製造仍舊比較粗糙。一般僅將甘蔗汁熬煮濃縮,製造出的糖也是褐棕色的粗糖。

歷史的轉折在唐朝,《新唐書·摩揭陀國傳》曾記載: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作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這位使節大機率就是王玄策,雖然人家一人滅一國,但本質上是外交官。”

劉徹:“摩揭陀國在何處,現在有嗎?”想學。

李世民:“現在就可以去學!”不一定非等到貞觀二十一年。

糖啊,甜啊,誰不喜歡。

糊糊:“唐太宗在種花家美食事業上的貢獻,不止製糖法,還有葡萄酒。

漢武帝時,張騫鑿通西域,滿載苜蓿、葡萄、大宛馬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