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章 林末,吾已經等了你九百年(中秋快樂)

畏懼死亡,是生物的必然。

畜生畏懼死亡,是出於生理上的恐懼。

人類畏懼死亡,卻更多是思想上的恐懼。

一旦想到意識消亡,此後的千年萬年,亙古永恆的時間長河中,都不再與自己的意識有絲毫關聯,心中如何不懼?

林末自然也不能免俗,特別是在他所學當中,三教都將生死看成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如果無法超脫生死,又如何能成為聖賢?

孔子對生死的看法是:“未知生焉知死?”林末知道其中必有深意,可惜其中說得太過大概,他實在難以從中找到超脫生死之道。

不過這段在溶洞中的日子,林末閱讀易經,讀到其中一句:

「天地之大德曰生。」

頓時撥雲見月。

林末含笑答道:

“人有生死念頭,本是從生命根上帶來,而生生乃是天地神人之大道,只要順應天道,活在當下,就已是超脫生死。”

“活在當下”那醇厚嗓音喃喃道,一陣沉吟之後,忽然笑道:

“好個活在當下!”

“那麼吾且再問你:”

“——天地有大道,得之可成聖,有先儒解‘格物’為格天地之中一草一木,皆有其理,如此做法可成聖乎?”

林末不假思索回道:“不可。”

“為何不可?”

林末答:“所謂‘一草一木皆有其理’,如何去格?且就算可以格得,但天地之間事物無窮無盡,如何格得盡?”

之所以有此感悟,卻是因為林末想到自己,曾經對著竹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想要格出竹子當中的道理,結果道理沒有格出,自己反倒餓病了,從那之後他就對“格物致知”抱有懷疑的態度。

不過後來來到龍場,在學習田間勞動的過程中,林末倒是對“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正如他在種地實踐當中總結出的經驗,某種程度上來說,當然也稱得上一種知識,或者說是道理,所以格物致知也是正確的學說,透過實踐來格物,從實踐當中總結經驗道理,是謂格物致知。

不過這樣格出來的道理,並非放之四海皆準,只是在特定環境下得出的個別規律,難以達成大道。

所以林末才會有此一答,天下萬物,如何去格?如何格得盡?

那醇厚嗓音再度問道:“那麼你認為,格物致知不可得大道?”

林末答:“格物致知可得大道,不過求理於外物者,誤也。格物之功,應只在心上做,正所謂莫向外求!”

那醇厚聲音追問:“世間萬物之理,都從心裡去尋找,豈能窮盡?”

林末不假思索答道:“心即是理。”

“心即是理?”

“當然!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如此一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林末流暢作答。

“心乃情慾,理乃天理,合該存天理而人慾,心與理又豈能混為一談!?”那醇厚嗓音疾聲質問。

“誤也!心理豈可二分?!”林末也講到興頭上,高聲說道:

“世人將心與理二分,便是內外不統一,表面一套暗裡一套,如那春秋五霸抵禦外族,貌似遵從周室,實則各有私心,如此看在百姓眼中,當然做得在理,可卻看不到不合理的私心,所以周室分崩離析,所謂五霸也得到了理所應當的結局,病死餓死者皆有之。如此便是心理二分的病痛!要除此病痛,唯有莫向外求,心理合一!”

“好一個心理合一!”

那醇厚嗓音冷哼一聲,威嚴語氣中似是帶著不滿道:

“那吾且問你,心是何心,理是何理!”

林末答:“心乃人心,人心即天心。理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