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章 朱雀之山

帝王心胸狹窄,自然是不希望史官記載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不過,古代史官氣節之高,也著實令人佩服。

在《左傳》中,曾經有這麼一段: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春秋時期,崔杼殺了齊莊公,不想背上弒君的罵名,便要求當時的史官太史伯改史書,太史伯嚴詞拒絕,被崔杼所殺。

太史伯死後,太史伯的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先後承擔起史官的責任,但是卻都拒絕改掉史書,如實地記錄了崔杼弒君的事實,又被崔杼殺了,之後,太史季,也就是太史伯等三人的四弟,竟也還是不肯服軟,堅持要記載下崔杼弒君之事。崔杼終於無可奈何,任由太史季記載了下來。

相傳,在太史季記載下崔杼弒君之事後,出門遇上從南方趕來的南史氏,得知南史氏是因為此事而來,決意稱,若是太史季同樣慘遭毒手,自己便頂上,寧死也要記下崔杼弒君之事,得知太史季已經成功,才安然離去。

史書上崔杼弒君之事,因為這一門三條人命,才得以記載儲存下來,幾乎可說是字字句句都滲著淋漓鮮血。

史官氣節如此之高,歷朝歷代的帝王也頗有忌憚,但是無論哪一代,在探陵官一事上,都是絕不肯妥協讓步,所以史書上,也沒有記載下來關於探陵官的事情。

可就是這樣的原因,讓我和林星瀚現在是無比的頭疼。

民間野史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真正的史書,關於探陵官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打哈哈,要麼不記,要麼,完全避開了探陵官之事。

現在,我和林星瀚只能依靠著探陵官一代代傳下來的本事,來推斷當時的袁天罡究竟會把自己的墓葬放在哪裡。

但是世事更迭,滄海桑田,這世間山川河流之樣貌,早不知道變過多少次,袁天罡那個時候的山川樣貌究竟是怎樣的,現在我和林星瀚也無從得知。

千萬莫要以為山川更迭是難得之事,在時間的推移下,一切皆是變數。

拿黃河來說,最近的兩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氾濫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因氾濫而導致的河道大改道共計二十六次,光是入海口就改了好幾次。

周定王五年,黃河偏離禹河故道,轉而在章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滄縣入海。

宋仁宗慶曆八年,黃河沖決澶州,改道向北,經聊城與衛河相匯,然後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開啟黃河河堤,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方向分為泗水和濟水入海。

金章宗明昌五年,黃河被改道經淮河入海。

元惠宗至正四年夏,黃河大水,河決白茅口,向東北注入京杭大運河,再南流入淮,經由淮河入海,當時的朝廷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黃河,將決口合龍,故道復通,但是由於耗費大量民力財力,致使民變不斷。

僅僅黃河一家,便在幾千年的時光中,變化如此多次,這華夏九州,無數山川河流,奇異景觀,在千年之前,究竟是怎樣的,我和林星瀚無從得知。

最好的辦法,是遍尋整個華夏,查閱所有史書,將千年之前的山川地貌描寫盡數整合,然後重繪當時的山川之貌,再推斷袁天罡到底是把自己的墓葬定在哪兒。

但是,這個方法,動輒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我和林星瀚,僅僅剩下一年的時間。

再者,袁天罡可是寫出了推背圖這等萬古奇書的人,他是不是知道之後千百年中,山川龍脈之更迭,這又是一個變數。

想著尋找袁天罡的墳墓,竟然是如此困難,我著實有些難受了起來。

遠處夕陽漸漸沉下,在嘉陵江面上倒映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