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還是別費力氣了。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東邊不亮西邊亮,你總有自己能學的會的,這事兒不怨你,就怨你汗阿瑪,他沒找到你愛學什麼就把你塞書房去了,這就是他的錯。”
說著對身邊的大太監說:“請皇上來,就說我請他。”
太監聽了吩咐退了出去。
太后心疼的說:“別哭了,這事兒不賴你,就賴你阿瑪!晚上在這吃飯,我讓廚房做你們愛吃的。”
又跟海棠說:“和哥哥出去玩去。”
海棠聽出來了,讓多哄哄五哥,他受打擊了。
海棠拉著五阿哥出去了。
康熙在無逸齋和張英說話,聽了太監的稟告,就知道太后為的是五阿哥的事兒找自己去呢。
康熙就問張英:“敦復,你們家碰到這事兒你是怎麼辦的?”
張英的兒子張廷瓚張廷玉都是努力學習的典範,他長子張廷瓚在康熙十七年中舉,是二甲第二名,被授官至今已經十年,父子同朝為官算的上一時佳話。張英是真的沒經歷過孩子不學習孩子祖母跟著鬧的事兒。因此把老母親在別的事兒上胡攪蠻纏的回憶拿出來重溫了一下,說:“臣是儘量順著老人。”
康熙嘆口氣,嫡母召喚他不得不去,就說:“朕去後面一趟,侍奉太后晚膳,你們也散了吧。”
康熙到了之後,太后就問他:“我問問你,做人,是學問要緊還是明白事理要緊?”
康熙覺得太后換打法了,以前是不會講道理的,開門就是“你不許難為老五”!
不用問,有人給太后當軍師了。康熙轉頭向外看,八角樓下三個孩子在玩耍,十一太小,老五太拙,除了伶俐的海棠不做他想。
康熙收回視線,說:“自然是明白事理最要緊,讀書就是為了明理。”
太后點頭:“既然你也這麼想,咱們就來說說老五的事兒。”
“兒子洗耳恭聽。”
“老五這孩子是個實心眼的好孩子,讀書沒其他兄弟好怎麼了……”康熙聽到這裡點頭,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看來太后就學了個皮毛,他一邊聽一邊笑著點頭,覺得海棠剛才白囑咐太后了,這丫頭瞎忙活一場。
太后的邏輯簡單,應該說短短的草原生活構成了她所有的認知。她內心像草原,一望無際,粗獷寬廣,既博大又空虛,自蠻荒到如今都是這幅模樣,毫無修飾毫無遮掩。而且她終身奉行草原上的規範,都說她不靠譜,是因為大家的思維是農耕文明影響的,她就是很純粹草原規則薰陶的,想了解她很簡單。
所以康熙只要稍微在言語裡面繞幾個彎兒就能把太后給饒進去。
太后氣勢洶洶的要給孫子要個說法,到吃晚飯的時候,就變成了康熙給兒子重新安排讀書計劃。
康熙還給她灌迷魂湯:“您不是說他熟悉滿蒙藏漢各語嗎?朕打算把他安排在理藩院,這可不是會說話聽得懂就完事兒的,人家的風俗習慣是不是要知道?特別是草原上和藏地,各部落各教派有什麼恩怨情仇是不是也要知道?他要是遇上了該怎麼辦?總要會自己處置吧,上學讀書就是學著如何處置這事兒。”
然後加一句:“朕是他阿瑪,是最盼著他成個巴圖魯,成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您也常說他將來一定要養活全家,上學就是這樣啊,沒點本事怎麼養一家老小。”
太后覺得這話挺對的,但是總有些違和,還是信了他的話,畢竟這是老五他們的親阿瑪啊!
康熙忽悠太后的時候嘴裡說著眼睛卻看著餐桌邊的海棠。
海棠的眼神也看著他,兩人心照不宣,海棠覺得五哥確實是該學習,不學習他幹嘛?難道和小時候一樣跑著玩兒?
她的目的是給五哥換課程,別對他要求那麼嚴,先讓他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