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0章 穩定性的考驗

# 穩定性的考驗 林光宇站在即將發射的運載火箭指揮控制中心,周遭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巨大的電子螢幕上,跳動的資料、閃爍的指示燈交相輝映,技術人員們端坐在控制檯前,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敲擊,口中不斷彙報著各項引數。林光宇緊盯著螢幕,眉頭微皺,眼神中透著凝重與專注。作為本次航天發射任務的總負責人,他肩負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這次發射,不僅關乎國家航天事業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合作專案的關鍵一環,稍有差池,便可能引發難以估量的後果,而此刻,擺在他面前的首要難題,便是對火箭各系統穩定性的嚴苛考驗。 航天工程,向來是集高科技、高精密於一體的領域,任何一個細微的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任務功虧一簣。火箭的穩定性,恰似這龐大系統的“定海神針”,涵蓋結構穩定性、動力穩定性、控制穩定性以及電子系統穩定性等諸多層面。結構不穩,飛行途中便可能承受不住巨大的氣動壓力,致使箭體解體;動力忽強忽弱、不穩定,火箭無法精準入軌;控制系統稍有偏差,姿態失控,偏離既定航線;電子元件一旦“鬧脾氣”,訊號中斷,地面與火箭失聯,這些都是航天發射最致命的隱患。 林光宇投身航天事業已逾二十載,親歷過無數次成功的喜悅,也飽嘗失敗的苦澀。早年參與一個小型衛星發射專案時,由於對火箭發動機的穩定性預估不足,點火後沒幾秒,發動機突發劇烈震動,推力驟降,火箭當場墜毀,殘骸散落一地,數十億的投入瞬間化為泡影,科研團隊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那慘烈的一幕,至今仍刻在他腦海裡,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也讓他深刻認識到穩定性對於航天工程的絕對重要性。 為確保此次發射萬無一失,林光宇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長達數年的“穩定性攻堅之旅”。研發階段,他們對火箭結構進行了上千次模擬受力分析,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演算法,精準計算在不同飛行工況下箭體所承受的壓力、扭矩,反覆最佳化設計,選用高強度、低密度的新型合金材料,增強箭體抗壓、抗扭效能;動力系統方面,發動機歷經上萬小時的地面試車,模擬高溫、高壓、高真空等極端太空環境,技術人員像呵護嬰兒般,仔細監測發動機執行時的每一個引數,微調燃料配方、改進燃燒技術,只為讓動力輸出如絲般穩定。 控制系統堪稱火箭的“大腦”,林光宇組織專家團隊日夜攻關,編寫、除錯控制程式,引入人工智慧演算法,使火箭能根據飛行中的實時狀況,迅速、精準地自我調整姿態;電子系統則採用多重冗餘設計,關鍵線路、元件備份無數,即便部分出現故障,備用系統也能無縫切換,確保訊號傳輸暢通無阻。不僅如此,團隊還開展了上百次全箭振動試驗、熱真空試驗,模擬火箭從發射升空到在軌執行的全過程,提前揪出潛在的穩定性問題。 發射前三個月,是最為緊張的衝刺階段。林光宇每天工作超過十六個小時,穿梭於實驗室、總裝車間與測試場地之間。一日凌晨,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寂靜,值班技術員聲音顫抖地彙報:“林總,火箭姿態控制系統出現異常波動,資料偏差超出允許範圍!”林光宇瞬間睡意全無,套上衣服便衝向控制中心。螢幕上,那不斷跳動的紅色警示數字,如尖銳的刺,扎得他心疼。他迅速召集技術骨幹,成立應急小組,一頭扎進海量的測試資料裡,逐幀分析故障時段的波形圖。 經過數小時的排查,終於鎖定“元兇”——一個控制晶片因長時間高負荷執行,出現了輕微的熱漂移現象,致使訊號失真,引發系統波動。找到問題只是第一步,解決起來卻棘手萬分。更換晶片意味著要拆解部分箭體,重新除錯、校準諸多關聯裝置,時間緊迫,稍有不慎就可能耽誤發射視窗。林光宇沉思片刻,當機立斷:“拆!務必以最快速度、最高精度完成更換與除錯,絕不能讓這點小故障影響全域性。” 接下來的日子,團隊成員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