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榮這個即將年滿十五歲的英俊少年郎,與弟弟向義一樣,都繼承了五井村王氏家族標誌性的圓臉和圓潤身材。
然而,儘管兄弟倆外貌有些相似,興趣愛好卻大相徑庭。
就如同弟弟向義痴迷於建造房屋一般,王向榮則對木工活兒情有獨鍾,並且在這方面展現出了不俗的天賦,不過泥瓦木匠不分家,兩兄弟也算相得益彰。
想當年,王向榮跟隨陳行寧先生在五井村村學唸書時,可是個讓人頗為頭疼的學生。
每次上課,不出一刻鐘,便能看到他睜著雙眼呼呼大睡,明明眼睛挺溜圓的,人也坐的挺板正的,但雙目無光,神遊天外,甚至還會有輕微呼嚕聲,陳行寧都好奇這個“技能”是怎麼磨練出來的!
就這樣熬過了整整兩年時光,在這段時間裡,無論是認字還是算數等學業,他都是學得最差的那個。
而在陳行寧的教學生涯當中,最為棘手、令人頭痛不已的幾個學生裡面,必定少不了王向榮的身影。
可自從來到越州之後,大傢伙明顯能夠察覺到王向榮身上發生的變化。
他開始變得異常勤奮努力起來,特別是對待木工活計時更是如此。餘師傅常常毫不吝嗇地誇讚他,稱讚他不僅頭腦靈活、富有創意,而且吃苦耐勞、極具耐心。
當餘師傅教導他:“木工活兒可不單單只是動手操作那麼簡單,其中涉及到許多計算問題。若是算不準確或者不清楚,一些簡單的活兒或許還能應付過去,但要是遇到複雜的木工專案,那就很容易以失敗告終啦。”
聽了這番話,向榮每天晚食後回房間就嚮明濤請教算術。
他們這一夥人裡,明濤的算術最厲害,周越也不賴,所以明濤忙不過來的時候,就由周越教。後來向義也加入了算術學習小組,漸漸地,春強、一豐,連最坐不住的林堂都開始複習並提高算術能力。
林堂有時候會弄不清楚鴨子有沒有全部回禽舍,他二姐告訴他可以一批一批地數,只要他算術好,肯定能數得清楚。
春強和一豐呢,是看到小夥伴們都這麼努力,自己可不能掉隊,於是就搞起了小團體自學。
一開始林暖還不知道,後來知道了,就寫了一張九九乘法口訣表給他們,簡單地講了講意思和用法,就讓他們自己去記、去背、去用。
從那以後,這幾個人的算術水平那是突飛猛進啊!再加上高師傅和餘師傅對向義和向榮的指點,總體來說,這兩個有方向的人進步非常大。
這不,有了努力方向的向榮每天都在琢磨林暖給的任務,本想叫餘師傅還有幾個師兄一塊研究,但他們都要秋收,秋收完了後得繼續幹縣裡的城北幾個新劃村的木工活計,分身乏術!
向榮有時候實在想不出來,就找農忙回來的幾個小夥伴一起試試。還是暖姐說得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雖然他們不太清楚諸葛亮是誰,但暖姐說這人特別聰明,那他們就有兩個多特別聰明的人!
【注:這個時空沒有孔明先生;可能有,不過沒有三國史,孔明先生可能就一直在臥龍山茅廬中未出門吧?!】
城北的三個村莊的秋收,經過村民們齊心協力的勞作,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
應林暖的要求,從每個村子裡精心挑選出了幾塊土地,嚴格按照每畝的收成來收割,並將其單獨堆放在一起,而這批糧食更是被優先安排進行晾曬和脫粒處理。
當林暖和其他人一同投入到脫粒工作時,他們才真正領略到了其中的艱辛,用手搓脫粒,簡直讓大家吃盡了苦頭。
那些尖銳的谷尖就像是細小的針一樣,哪怕是常年從事農活、雙手早已佈滿老繭的林家兩兄弟,都難以忍受這種刺痛感。
長時間待在穀場上,穀粒上細細的稻芒彷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