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6章 桐城印象

李富貴對桐城的印象就是:文化、美食與詩意的交織。

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就像是二十世紀的桐城市區一樣。

張北帶著小杏跟小桃姐商量,準備直播間裡給大哥大姐們仔仔細細的介紹一下桐城,因為這裡是小杏的故鄉。嘻嘻嘻!

在華夏大地的中部,有一片被歲月精雕細琢的土地——安徽桐城。

這座小城,宛如一顆遺世明珠,散發著古樸而迷人的光芒,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多元的文化風情,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它的魅力,就如同李富貴和小桃姐一般,心馳神往。

桐城,地處安徽中部,其歷史源遠流長,如一部厚重的典籍,承載著千年的滄桑與輝煌。

在西周時,桐城屬桐國,為這片土地的文明發展拉開序幕。

此後歷經朝代更迭,它持續書寫著獨特篇章。明清時期,桐城迎來文化巔峰,桐城派異軍突起,雄霸文壇兩百餘年。

方苞、劉大櫆、姚鼐等一眾大家,倡導“義理、考據、辭章”,憑紮實文風與深邃思想,引領文學風尚,其影響力輻射全國,作品傳頌至今,讓桐城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學重鎮。

在政治領域,桐城人也頗為出彩。明清兩朝,眾多桐城才俊踏入仕途,官至高位,他們秉持清正廉潔之風,心懷家國天下,為朝堂注入桐城力量,於各地推行善政,在青史留下諸多佳話。

經濟上,桐城自古便農桑興旺,土地肥沃孕育出優質稻米、果蔬。明清時商業逐步繁榮,手工作坊林立,桐城的絲綢、茶葉、竹編等特產聲名遠揚,借水陸商路遠銷四方,積攢下深厚的物質根基。

歲月流轉,近現代的桐城緊跟時代步伐。它既珍視古老文化遺產,修繕名人故居、傳承黃梅戲等民俗藝術;又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教育、科技領域嶄露頭角,莘莘學子奔赴各地,延續桐城的智慧傳承。回望歷史,桐城以堅韌與進取,跨越時空,將文化根脈深植大地,向著未來,繼續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桐城,作為桐城派的故鄉,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桐城派文風簡潔流暢、條理清晰,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從清初一直綿延至清末,眾多文人墨客受其影響,創作了大量經典之作。

走在桐城的街巷間,彷彿能看見那些長衫飄飄的文人,或蹙眉沉思,或揮毫潑墨。

街邊的建築古樸典雅,飛簷斗拱、青磚黛瓦,似乎都在低語著當年的文學盛景。

每一塊石板路,都可能印刻過桐城派大師們的足跡,每一處庭院,或許都曾傳出過朗朗書聲,孕育著斐然文采。

提及桐城的名人故居,更是數不勝數。像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大家的舊居,錯落分佈。

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最多的,還是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區西后街與五畝園之間,全長100米,寬2米,鵝卵石路面。

它建成於清康熙年間,當時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因地界發生糾紛,張英寫詩勸阻家人,家人拆讓三尺,鄰居感其義亦退後三尺,遂成六尺巷 。

六尺巷蘊含著“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內涵,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3A級旅遊景區 。

景區內有“禮讓”“懿德流芳”石牌坊、詩畫照壁等景點。它作為桐城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眾多遊客,彰顯了和諧禮讓的精神風範 。

這些故居不僅是一座座建築實體,更是一部部鮮活的歷史書。

踏入其中,陳舊的桌椅、泛黃的書卷,將人瞬間拉回那個文人雅士雲集的時代。

庭院中的草木,歲歲枯榮,見證了家族的興衰與文學的傳承。

在這裡,文字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