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章 勢如破竹

“勢如破竹”的成語故事源於中國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具體講述了晉武帝司馬炎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大將杜預率軍攻打東吳時所展現出的迅猛勢頭。

三國末年,風雲變幻,局勢動盪不安。晉武帝司馬炎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在歷經多年征戰之後,終於相繼滅掉了蜀國,併成功地奪取了魏國政權。此時,他的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東吳,心中燃起了統一全中國的熊熊烈火。

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司馬炎決定召集滿朝文武大臣,共商滅吳之大計。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緊張,眾人皆深知此次決策關係重大。然而,當司馬炎提出立即出兵攻打東吳時,大多數大臣卻面露難色,表示反對。他們紛紛指出,雖然晉國如今勢力強盛,但吳國依然擁有相當的軍事實力和地理優勢,如果貿然出兵,恐怕難以輕易取勝。

一些大臣進言道:“陛下,吳國地處江南水鄉,江河縱橫交錯,其水軍更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若我軍倉促出征,恐會陷入敵軍的水戰陷阱之中。”另一些大臣則補充道:“況且,吳國經過多年經營,根基深厚,民心歸附。我們應當先穩固國內局勢,積累足夠的糧草物資,同時加強軍事訓練,待時機成熟之時,方可一舉出擊,確保萬無一失。”

面對眾臣的勸諫,司馬炎陷入了沉思。他明白大臣們所言不無道理,但內心對於早日完成統一大業的渴望讓他難以按捺。於是,他決定權衡利弊,綜合考慮各方意見,制定出一個最為穩妥可行的戰略方案。

公元 279 年,晉武帝司馬炎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籌備之後,毅然決然地調動了多達二十餘萬的雄兵悍將,兵分六路,從水路和陸路齊頭並進,氣勢洶洶地向著吳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這六路大軍在英勇無畏、智謀過人的統帥杜預將軍的指揮之下,猶如猛虎下山一般,銳不可當。所到之處,敵軍無不聞風喪膽,丟盔棄甲而逃。

晉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推進,沒過多久便成功攻佔了戰略要地江陵城。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之中,晉軍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卓越的軍事素養,一舉斬殺了吳國的一員威名赫赫的大將,使得吳國人計程車氣受到了沉重打擊。

初戰告捷之後,杜預並沒有絲毫懈怠,他深知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的重要性。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率領著勝利之師繼續向前挺進。

此時的吳軍早已被晉軍的威猛氣勢嚇得魂飛魄散,根本無心戀戰。當他們聽聞晉軍即將殺來的訊息時,更是驚恐萬分,完全喪失了抵抗的勇氣。許多城池的守軍甚至未等晉軍攻城,就主動開啟城門,跪地投降,只求能夠保住性命。

在攻打吳國國都建業那驚心動魄的歷程之中,局勢複雜多變,令人憂心忡忡。當時,有人對洶湧澎湃的長江水勢感到深深的憂慮,他們擔心這滔滔江水一旦暴漲起來,將會給作戰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於是紛紛建言獻策,主張暫且收兵回營,等待冬季來臨,水流相對平穩之時再行進攻。

然而,杜預卻對此持堅決的反對態度。此時的軍隊士氣如虹,戰士們個個鬥志昂揚,彷彿燃燒著一團熊熊烈火。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之下,怎能輕易放棄?杜預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他毅然決然地力排眾議,堅信應當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殲滅吳國。

面對眾人的疑慮和擔憂,杜預從容不迫地解釋道:“如今我軍氣勢如虹,猶如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所到之處皆能披荊斬棘。這種勢如破竹的態勢,正是我們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所在。若此刻退縮不前,不僅會前功盡棄,更會讓敵人有喘息之機得以重整旗鼓。因此,唯有勇往直前,方能成就大業!”

在杜預的英明領導下,晉軍宛如一支離弦之箭,徑直朝著吳都建業疾馳而去。一路上,他們奮勇殺敵,銳不可當,真可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