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章 李弘猝死-理念形成

在宮廷的書閣中,李弘常常沉浸於書卷的世界,如飢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見識日益廣博,思考也愈發深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國理念。

這一日,陽光透過窗紗,灑在堆滿書籍的案几上。李弘手捧著一本古籍,時而凝眉沉思,時而輕輕點頭。他的老師走進書閣,看到他專注的模樣,微笑著開口道:“殿下,可是又有了新的感悟?”

李弘放下書籍,起身向老師行禮,說道:“老師,這些日子的研讀,讓我更加堅信仁政乃是治國之根本。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使國家繁榮,百姓安康。”

老師走到案几旁,坐下說道:“殿下能有此覺悟,實乃大唐之幸。但仁政之說,知易行難,殿下可有具體的想法?”

李弘走到窗邊,望著窗外的景色,緩緩說道:“我認為,首先要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徭役,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再者,要加強農業的發展,保障糧食的充足。還要重視教育,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讀書明理。”

老師微微頷首,說道:“殿下所言甚是。但這些舉措實施起來,定會遇到諸多阻力,殿下可有心理準備?”

李弘轉過身,目光堅定地說道:“老師,我深知其中艱難,但為了大唐的昌盛,為了百姓的幸福,我願迎難而上。”

不久之後,在一次宮廷的宴會上,李弘與幾位大臣閒聊起來。

一位大臣說道:“太子殿下,聽聞您近來對治國之道頗有心得。”

李弘微笑著回答:“各位大人,弘兒認為,國家之興盛在於百姓之富足,唯有施行仁政,方能實現此目標。”

另一位大臣皺了皺眉,說道:“殿下,仁政固然重要,但如今國家開支巨大,若減輕賦稅,恐財政吃緊。”

李弘說道:“大人,百姓乃國家之根基,只有讓百姓富裕起來,國家才能有更多的稅收。短期的困難,換來的是長期的繁榮。”

又有大臣說道:“那農業發展之事,又當如何著手?”

李弘回答道:“可派遣精通農業的官員到各地,傳授先進的耕種技術,興修水利,鼓勵開墾荒地。”

一位年輕的大臣說道:“殿下,教育之事也不可忽視,但師資和經費從何而來?”

李弘思索片刻,說道:“可在各地設立學府,招募賢能之士擔任教師。經費可從朝廷的財政中劃撥一部分,也可鼓勵民間捐贈。”

宴會結束後,李弘回到自己的寢宮,與身邊的侍從交流。

侍從說道:“殿下,今日與大臣們的討論,恐怕會引起一些爭議。”

李弘說道:“我知道,但為了實現我的治國理念,這些爭議是不可避免的。”

過了幾日,李弘在朝堂上向李治闡述自己的想法。

李弘說道:“父皇,兒臣經過深思熟慮,認為當下應當推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和教育。”

李治坐在龍椅上,微微點頭,說道:“弘兒,你的想法雖好,但實施起來需要謹慎,不可操之過急。”

李弘說道:“父皇,兒臣明白。但此事關乎大唐的未來,兒臣願親自前往各地考察,制定詳細的方案。”

李治說道:“也罷,你且去準備,但要注意安全。”

李弘離開朝堂後,立刻著手準備考察之事。

在準備的過程中,他與負責此事的官員商討細節。

官員說道:“殿下,此次考察路途遙遠,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

李弘說道:“無妨,只要能為百姓謀福祉,再大的困難我也不怕。”

終於,李弘踏上了考察的征程。一路上,他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也更加堅定了推行仁政的決心。

在一個小村莊裡,李弘與一位老農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