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江河是章丘的母親河,與百脈泉一脈相承,是一條泉水之河,因“芹藻浮動,水紋如繡”而聞名。“繡江源頭小泉城,奔流直入小清河”。繡江河是章丘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河岸自古以來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千百年來,繡江河源遠流長,滋潤著兩岸的土地,“繡江春漲水流聲”為章丘八景之一說的是繡江河春日漸暖、積雪融化、河水上漲、拍岸起浪,發出聲響的情景。
老龍王又交待了墨龍一些事情,無非就是囑咐他出門之後待人接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要招惹是非。雖然墨龍平時大大咧咧,但在父親面前表現的很恭順。老龍王交待完之後,墨龍回到自己的龍宮,處理了一些日常的事物,告訴自己龍宮裡的屬下,自己要出去一段日子,這段時間要好好的照看龍宮。
百脈泉和墨泉的龍宮雖然不大,但也有維持正常運轉的機構和人員,如果真的出現了什麼緊急情況,龍宮裡的蝦兵蟹將也足以應對。泉龍王和海龍王沒法比,海龍王出門自然是蝦兵蟹將開道,前呼後擁,旌旗招展,泉龍王可就沒有這些待遇了,生活相對來說比較樸素低調,也是因為根本就沒有高調的資本。
繡江河的水流大多出自百脈泉泉群,所以在屬地管理上,屬於百脈泉龍王代管,但是在級別上,兩者差別並不多,更何況墨龍還要比繡江河的龍王小一輩,所以老龍王對墨龍是反覆強調,千萬別擺出上級巡查下級的狀態,大家都在一個水域上混,相互之間還得給點面子。
墨龍吩咐已畢,出離龍宮,躍向半空,直往繡江河而來。繡江河龍宮的位置在章丘的繡惠,為什麼偏偏選在這個地方建龍宮呢,因為繡惠城在章丘歷史上很不一般。
章丘古城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先民居住,屬東夷地區。公元前176年,也就是西漢漢文帝四年,封自己的侄子劉安,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親孫子,為陽丘侯,此地為陽丘國,國都在繡惠回村。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四年,第二代陽丘侯劉偃因犯國法,被削了職,陽丘國改為陽丘縣。東漢初公元25年陽丘縣被省去,歸東朝陽縣。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北齊廢朝陽縣,在原陽丘城置高唐縣。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南,也就是現在繡惠街道駐地。隋開皇十六年,由高唐縣改名為章丘縣。1945年8月至1953年9月,章丘劃為章丘、章歷二縣,繡惠為章歷縣。1953年又合為章丘縣,縣治仍設在章丘城。1958年8月縣治由章丘城遷到明水。章丘城改名繡惠。所以繡惠作為章丘的中心有上千年的歷史。過去有“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的說法,而章丘則是“先有回村陽丘國,後有章丘城”。
兩千年來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風調雨順,人民富裕,天災戰亂都很少,人民安居樂業,才創造出馳名中外的“金章丘”
繡惠古城的格局為四關四隅,這種叫法在全國重名的也極少。
隅,就是角落的意思。繡惠城就是個“田字格”,中間兩條大街,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將繡惠城分成了東北隅、東南隅、西南隅、西北隅。城邊四周有城牆,每個方向都有內外兩個城門,都有名字,南門外門叫長泰門,內門叫明秀門;北門外門叫永定門,內門叫清平門;西門外門叫道濟門,內門叫錦川門;東門外門叫澄清門,內門叫繡江門。城牆外還有護城河,護城河的東南西北分別叫做東關、南關、西關、北關。這就是過去繡惠城四關四隅的佈局。因為現在要在繡惠城的舊址上重建古城,所以城鎮原來的建築都已經拆遷了。
墨龍飛了不多長時間,來到繡惠城的上空,他在半空之中看到,繡江河道的一側揮舞著很多五顏六色的旗子。墨龍向著那個方向飛了過去,原來是繡江河龍王提前知道墨龍要來,於是安排了一些蝦兵蟹將在岸邊迎接。只見岸邊約有幾十個兵將,為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