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不知道,你趕快走吧!”蝦兵蟹將突然變了臉色,急催著寒品離開。
寒品不知其中原因,語氣懇切,其中一個蝦兵於心不忍,輕聲說道:“你去渤海灣最西側的烏海島轉一轉,興許能找到,快走吧!”
等寒品還想開口的時候,蝦兵蟹將們舉起長戟,厲聲喝罵,他這才悻悻離開。
他在海中穿梭西行,不斷問路,來到了一處滿是島嶼的海域,不知此地是哪,於是攔住了過往的一隻大海龜詢問。
這隻海龜已經活了150歲,算是長壽的,自然對這裡十分了解,他告訴寒品烏海島的位置。
在唐貞觀二十年在此地設定烏海戍,於是便稱為“烏海島”。明初,與北隍城島統稱為皇城島,至清初正式命名為南隍城島。
我國海島數量達多個,海島總面積約佔陸地總面積的08。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中,廣泛分佈著數以萬計的海島,它們大小不一,星羅棋佈,多呈鏈狀或群狀分佈在海洋之中。約90的海島分佈於東海與南海海域,而黃渤海區海島數量只佔10左右。在海島數量遠不佔優的黃渤海區,有著一片“內外兼修”——不僅地貌景觀極具觀賞價值,而且具有重要意義的群島,這就是廟島群島。
廟島群島位於渤海與黃海之間,遼東半島向南探出的老鐵山岬角與膠東半島凸向北部的蓬萊角之間,如同一串珠鏈一般,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列陣,彷彿一道天然的分界線隔開了黃海與渤海。
這片海域中的島嶼斷續綿延、高低錯落:居於中部的高山島最高,海拔2028米,其北部相鄰的大欽島次之,海拔2024米;還有4座海島接近200米高,此外超過與接近100米高的海島還有7座,這些大高個兒主要分佈在南部和中部,其餘海島則多在50米以下。
品寒望著這些海中突起的島嶼,海面之下像是一道連綿的山脈,而這些海島就是山脊上起伏的群峰。
在渤海與北黃海區域內,曾經確實存在著“兩盆夾一山”的地貌格局—現在的渤海和北黃海是兩個盆地,而遼東半島經廟島群島與膠東半島相連的一線則是分隔兩個盆地的山嶺。
渤海與北黃海原本是同屬於一個古老的大陸地塊,在中生代的造山運動中,受郯(山東郯城)廬(安徽廬江)斷裂帶的控制,位於斷裂帶西側的渤海地區發生沉降,而斷裂帶東側的膠遼與北黃海地區抬升隆起,與渤海地區分離。
進入新生代,複雜的新構造運動又使北黃海也與膠遼地區斷離,張裂形成盆地,只剩下膠遼地區繼續隆起,成為兩個盆地間的分水嶺。
在第四紀(250萬年以來),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遼東與膠東三面被海水環繞變成了兩個半島,其間那些尚未被淹沒的山峰,則出露成了一系列的島嶼,形成了與現在相似的地貌格局。在間冰期與冰期的輪迴中,廟島群島的身份,也在水中海島與陸上山峰間,數度切換。
大海龜把知道的事情通通講了一遍,講得寒品頭昏腦脹,直迷瞪眼。他實在忍不住打斷了他:
“龜兄,你怎麼知道那麼多事情啊?”
“我都是聽我爺爺說的,我爺爺是聽他爺爺說的,他爺爺是聽他爺爺的爺爺說的……”
“行行行,爺爺真多!”
“什麼?”
“我是說爺爺知道的真多!那幾百年幾千年後的事你咋也知道?”
“我聽我孫子說的……”
寒品攔道:“您孫子聽他孫子說的,他孫子聽他孫子的孫子說的!”
“對!”
“還對?”寒品本想開個玩笑,老海龜竟然還就坡下驢應承著,他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道了聲謝就想趕緊離開。
誰知老烏龜又把他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