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c仔細觀察著他們所在的山洞,門口矗立著大佛,坐落在高臺之上,佛像高十餘米,莊重而肅穆。進門長廊兩側,依就自然凹凸的崖壁雕鑿了大小石像幾十尊,有風伯、雷公、電母、雨師等道教人物,又有觀音、善財、龍女等佛教人物,更有以反映古代現實生活為題材經藝術加工而成的,諸如養雞女、吹笛女、戒酒圖、牧牛圖等一系列民間故事場景。這些塑像隱匿在茂密的藤蔓之間,若隱若現,顯得尤為神秘。
“這是什麼地方啊?”
遮相人說道:“這裡是萬佛洞。”
萬佛洞是千佛山的一大勝境,集敦煌、龍門、麥積山、雲岡四大石窟的精華於一身,經過精選、濃縮、重構,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 3萬尊,再現了中國石窟造像的藝術魅力。
萬佛洞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雲岡薈萃。四大石窟 500米相連,記載了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變遷,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三人一齊仔細觀察著此洞,遮相人像導遊似的破有耐心地向他們講述這裡的構造。
萬佛洞的第一部分為莫高集錦,是以甘肅敦煌縣東南部的莫高窟為原形,用清新亮麗的手筆將莫高窟精美絕倫的壁畫,細膩逼真的泥彩塑呈現在世人眼前。
甘肅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其開鑿的時間比龍門石窟早 128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在我國四大石窟中,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千”不指具體的數字,而是指很多,因為這裡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而得名。迎門壁畫仿敦煌第112號窟唐代壁畫《西方淨土變》中的《樂舞》一部,描繪了一位反彈琵琶、姿態優美、形象生動的舞女,作為敦煌藝術的象徵。
這個洞窟裡的“七尊像”在莫高窟兩千多身彩塑中,被公認為是精品中的精品。它建於盛唐時期,受當時人的審美觀的影響,整組作品都留有鮮明的盛唐遺風。
本尊左側站的是大弟子迦葉,釋迦涅磐後由他統率弟子、信徒部眾。塑像表現出了迦葉的堅強意志和深思遠慮,稍稍下低的頭,抬起放在胸前的左手,讓人感到他在認真傾聽佛祖的說法。嘴角周圍有用黑色點畫的剃過鬍子的痕跡,給人以寫實感,更增加了一份寫實性。
本尊右側站的是小弟子阿難,體形豐滿,表情沉著,兩手在腹前相交,身體呈s狀,頭微下垂,充分表現出了具有獻身精神的阿難形象。阿難知一聞十,釋迦涅磐後把佛祖的教義和言語收整合經典。
迦葉和阿難兩邊站立的是文殊、普賢二菩薩,體形呈“s”彎曲,將唐代美女的婀娜多姿展示到極致,充分體現出“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社會背景。兩個力士,腳踏惡鬼、威風凜凜,雖然是土做的塑像,但發達的肌肉,暴漲的筋脈,以及健碩的體形,無處不顯示著力量,如同鋼鐵造就的一般。
敦煌還有南大像,但這裡只塑造了頭部,為萬佛洞一大奇景。整尊頭像高近4米,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鼻直口方,大耳垂肩,充分體現了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妙相,故有“摸鼻摸口,可保平安”之說。
仿敦煌佛祖像臥佛是萬佛洞內最長的造像,全長28米,造型博大,創意獨特,在臥佛身下,分別有喜、怒、哀、漠四種表情的臉譜寫真,“漠”是最高境界。師傅臨終,眾弟子尊聽遺囑,喜、怒、哀三弟子尚未“免俗”,惟有“漠”,已到了“無所求”、“品自高”的境界。四尊頭像托起臥佛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