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章 南境定鼎,烽火再燃

我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勢似洶湧浪潮風捲殘雲,一舉完成對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安徽等地的全面佔領。一時間,山河換貌,一個全新的時代大幕在勝利的曙光中緩緩拉開。為實現戰後重建與經濟改革的宏偉目標,我們迅速組建生產建設兵團,讓這片飽經戰火洗禮的土地重煥生機。

在江蘇,於金陵、蘇州、揚州等地分別設立兵團分部,每處編制約5000人。金陵分部的兵團成員們穿梭在斷壁殘垣間,身影忙碌而堅定。他們有的雙手沾滿泥土,奮力搬運著磚石,一磚一瓦地修復被戰火摧毀的城牆與建築,眼中滿是對家園重生的期望;有的則在城外的河道邊,不顧淤泥沾滿雙腿,努力疏通河道,修復被破壞的水利設施,讓水流重新潤澤乾涸的農田,為恢復農業生產奠定基礎。蘇州分部的兵團戰士們,不僅投身於城市道路與橋樑的重建,他們彎著腰,仔細地鋪設每一塊石板,還積極參與絲綢工坊的修復工作,助力當地紡織業再度繁榮。他們與工匠們一同探討技藝,讓古老的織機重新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揚州分部則專注於恢復商業秩序,清理廢墟,搭建臨時集市,吸引各地商人。他們熱情地招呼著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商,重現昔日的商貿盛景,讓揚州再次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

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成為兵團重點佈局區域,各分部人員達4000人左右。杭州分部的兵團戰士們精心呵護桑園,他們蹲在桑樹下,仔細地檢查每一片桑葉,培育優良蠶種,讓紡織業重煥生機。他們深知,這些小小的蠶寶寶將成為杭州經濟復甦的希望。寧波的兵團成員們則在港口忙碌,修復碼頭設施,疏通航道,吸引商船往來。他們站在船頭,揮舞著旗幟,引導著商船安全靠岸,推動海上貿易的復甦。溫州分部大力發展製造業,修復廠房,招募工匠,生產各類生活用品,滿足當地百姓的需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為能為百姓提供生活保障而感到驕傲。

廣東的廣州、佛山、汕頭等地兵團規模在6000人上下。廣州分部的兵團全力重建港口,改善倉儲條件,吸引海外商船。他們爬上高高的起重機,熟練地操作著裝置,重新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讓廣州再次成為中外貿易的重要樞紐。佛山分部則致力於恢復陶瓷產業,修復窯廠,傳授先進燒製技術。他們站在熊熊燃燒的窯爐旁,仔細觀察著火候,讓佛山陶瓷再次揚名海外。汕頭分部積極發展漁業,修復漁船,建設漁港,保障海產品的供應。他們迎著海風,駕著漁船駛向大海,為百姓帶回新鮮的海味。

廣西的桂林、柳州、梧州等地組建的兵團人數約3000人。他們深入山區,勘探礦產資源,建立小型礦場,合理開採。他們揹著沉重的勘探裝置,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前行,只為尋找地下的寶藏。同時,在田間地頭,他們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良土壤,引進高產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當地百姓的溫飽。他們手把手地教農民種植新技術,讓農民的臉上重新露出豐收的喜悅。

安徽的合肥、安慶、蕪湖等地兵團編制4000人。合肥分部著重對當地的手工業進行整合與升級,建立手工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援與資金扶持,推動陶瓷、茶葉等傳統產業的發展。他們組織工匠們交流技藝,讓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安慶分部的兵團戰士們則積極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道路、橋樑,改善交通條件。他們頂著烈日,揮動著手中的工具,讓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蕪湖分部專注於恢復水運,修復碼頭,開通內河航線,促進物資流通。他們站在碼頭上,指揮著船隻的進出,讓貨物能夠順利地運往各地。

與此同時,在我軍緊鑼密鼓進行建設時,東部戰役還未結束。槍騎兵第一師和民義軍陸軍第四軍、第五軍按照輪番作戰計劃,向鄭芝龍在大陸的最後據點漳州、泉州、廈門一帶發起總攻。槍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