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徐承是吳國的大夫,在前485年的吳齊海戰中擔任吳軍海師主將,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海軍將領。徐承很可能是徐國後裔。徐國是嬴姓,和秦國、趙國同祖皋陶,早在夏朝時就已建立,歷經多朝,曾是東夷36國領袖. 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所滅,其後人便以國為姓. 徐承作為徐姓,從時間和姓氏傳承來看,有較大可能是徐國後裔。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春秋晚期,周王室已然走向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威嚴與統治力。而各路諸侯則紛紛崛起,彼此之間展開激烈的爭奪霸權之戰,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此時的吳國,憑藉著強大的國力逐漸嶄露頭角,吳王夫差更是雄心勃勃,在西邊成功擊破楚國,南邊迫使越國降服之後,他將目光投向了北方的齊國,妄圖透過北伐來實現自己稱霸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 485 年的春天,大地剛剛從嚴寒中甦醒過來,吳王夫差便迫不及待地集結兵力,聯合魯國、邾國、郯國等諸侯國一同揮師北上,對齊國發動大規模的攻擊。與此同時,徐承接到夫差下達的命令,要他率領吳國海師的主力艦隊從海路迂迴至齊國的後方,實施一次大膽的遠航奔襲作戰計劃。此次行動旨在出其不意地攻打山東半島,從而與主力陸軍以及內河中的水師相互配合,對齊國形成前後夾擊的態勢,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徐承所統領的這支吳國舟師堪稱當時海上力量的精銳之師。他們的戰船依照陸地戰場上的車戰模式進行配置,其中包括體型巨大的大翼艦、中等規模的中翼艦、靈活小巧的小翼艦,還有能夠突擊敵陣的突冒艦、高聳入雲的樓船以及用於連線其他船隻的橋船等等。這些船體大小各異、功能互補的艦船共同組成了一支強大的“混合艦隊”。每一艘戰船都裝備精良,士兵們訓練有素,士氣高昂,只待一聲令下,便可乘風破浪,直搗黃龍。
吳齊海戰:徐承率領吳軍艦隊出海,然而,由於吳軍長期在內河作戰,缺乏海戰經驗,且對黃海海域海況、氣候條件和島礁分佈等不熟悉,而齊國擁有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海軍艦隊,並以逸待勞,在琅琊臺附近海域伏擊吳軍。最終,吳軍慘敗,徐承身中數箭,在衛兵掩護下突出重圍,率剩餘艦船撤回吳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史以來的第1次海戰)
軍事戰略方面:徐承率領吳國海師進行的遠航奔襲,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大膽的戰略嘗試,開創了中國水上作戰力量從內河水軍向海軍轉型的先河,為後世海軍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海軍發展方面:他的行動標誌著中國水上作戰力量正式從內河水軍邁向真正意義上的海軍,證明當時中國的海洋技術、船舶建造、航海科學等已能支撐大規模艦隊的遠洋跨海作戰,推動了中國海軍的發展。
海戰戰術方面:吳齊海戰中,徐承所率吳軍因缺乏海戰經驗、對海況氣候不熟悉等而失敗,為後世提供了反面教材,促使各國重視海戰戰術研究,推動了接舷戰、火攻等戰術的發展和改進。
歷史意義方面:吳齊海戰是中國有確切文獻記載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也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在世界海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徐承作為這場海戰的主角之一,其軍事行動對研究古代海戰史、海軍史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徐承能夠執行吳王夫差兩路夾擊齊國的戰略決策,體現了他對大規模作戰計劃的理解和執行能力。然而,這一戰略本身存在缺陷,未充分考慮到吳國海軍與齊國海軍在實力及作戰環境熟悉程度上的差距,徐承未能對該戰略提出更合理的建議或調整。
軍事指揮與作戰經驗方面:徐承有一定的軍事指揮經驗,能率領吳國艦隊進行遠航奔襲作戰。但此前吳國水軍多在內河湖泊作戰,缺乏海戰經驗,而徐承也未能有效彌補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