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是西漢著名的治水專家、水利學家。他是齊郡(今山東臨淄)人。
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家繁榮昌盛,但隨著京城長安人口的日益增多以及物資需求的不斷增長,從關東地區向長安運輸糧食等物資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就在此時,擔任大司農一職的鄭當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向漢武帝鄭重地提出了一項極具建設性的建議——從長安開鑿一條渠道,將渭水沿著南山引入黃河。如此一來,便能大大縮短從關東地區到長安的運糧路線和時間,有效緩解糧食運輸的壓力。
漢武帝對鄭當時的這一建議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經過仔細權衡利弊後,最終決定予以採納。隨後,他開始著手尋找能夠承擔此項艱鉅任務的合適人選。經過一番尋覓與考察,來自齊地、聲名遠揚的水利專家徐伯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徐伯不僅精通水利工程知識,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創新能力,無疑是負責這項浩大工程的不二人選。
接到任命後的徐伯絲毫不敢懈怠,立即帶領團隊奔赴實地展開詳細的勘察工作。他們不畏艱險,翻山越嶺,深入山林峽谷之間,認真測量每一處地勢的高低起伏,精心繪製精確的地形圖紙。透過反覆的研究和計算,徐伯終於成功地確定了最佳的河道走向。
一切準備就緒後,大規模的施工正式拉開帷幕。數以萬計的兵卒被動員起來投入到緊張而艱苦的開鑿漕渠工作之中。施工現場熱火朝天,人們揮汗如雨,號子聲此起彼伏。然而,面對複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和繁重的工程量,工程進展並非一帆風順。但徐伯憑藉其精湛的專業技術和堅定的信念,一次次克服重重困難,及時調整施工方案,確保工程始終朝著既定目標穩步推進。
歷經整整三年漫長而艱辛的努力,這條凝聚無數人心血汗水的漕渠終於宣告竣工!當清澈的渭水順著新開闢的河道奔騰而下,順利流入黃河時,現場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通水後的漕渠極大地方便了糧食及各類物資的運輸,使得關東地區與長安之間的聯絡更為緊密便捷,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而徐伯也因其在這項偉大工程中的傑出貢獻,名垂青史,受到後世的敬仰與讚譽。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徐伯親自主持了漕渠的開鑿工程。他親自測量地形、選定渠線、豎立標記,帶領數萬名民工,歷時三年完成了這項浩大工程。漕渠西起長安,引渭水沿終南山東行,至今潼關附近與黃河相接,全長三百餘里。
參與龍首渠的修建(有一定貢獻):當時在修建洛水渠道時,因洛水堤岸常常崩壞,渠開不成,水工們在徐伯等人的鼓舞下,發明了開井渠法。這一方法是在地下開水渠,鑿井深數丈,使井與井之間互相串連,成為一個連環水系,使水勢互相貫通。這項工程被命名為“龍首渠”。雖然徐伯不是龍首渠工程的唯一負責人,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徐伯開鑿的漕渠對當時社會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提高漕運效率:西漢時期,都城長安人口不斷增加,對糧食等物資的需求日益加大,而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無法滿足需求,需要從關東地區徵收糧食調運到長安。漕渠開通後,運輸路程從原來的渭河航道 900 多里縮減為 300 餘里,運輸時間從 6 個月縮短為 3 個月,極大地提高了漕運的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使得長安能夠及時獲得充足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保障了城市的正常運轉和發展。
促進商業發展:高效的漕運不僅運輸糧食,也為其他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關東地區的各種商品可以透過漕渠更加便捷地運往長安及關中地區,加強了長安與關東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的商業聯絡,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長安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商業中心,對於西漢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