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湛之(公元 410 年 - 公元 453 年),表字孝源,乃是東海郯縣(現今山東省郯城縣)人士。於南朝宋時期官居要職,其身份顯赫非凡,乃宋武帝劉裕之外孫,亦是會稽長公主劉興第所出之子。
說起這徐湛之的早年經歷,著實令人慨嘆。他自幼命運多舛,早早地失去雙親成為孤兒,但也正因如此,反而備受寵溺關愛。常常伴隨在江夏王劉義恭左右,並一同陪伴在宋武帝劉裕身側,甚至連日常起居飲食都不曾分離片刻。
時光荏苒,到了元嘉二年(即公元 425 年),此時的徐湛之年歲漸長,才華初顯。朝廷見其資質出眾,遂任命他擔任著作佐郎以及員外散騎侍郎等職務。然而,面對這般殊榮與機遇,年輕的徐湛之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拒絕,並未欣然領命就職。或許是他自覺尚需更多歷練沉澱,又或者心中另有一番抱負規劃。總之,他的這個決定在當時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與猜測,而這位少年究竟會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仕途之路呢?一切猶未可知……
元嘉六年伊始,宮廷之中便著手修建東宮,而在此期間,他也迎來了仕途生涯中的一系列重要任命與變遷。起初,他擔任補太子洗馬一職,隨後輾轉成為國子博士。緊接著,憑藉著卓越的才能和英勇無畏的表現,他榮升為奮威將軍,並出任南彭城、沛二郡太守。此後,由於其出色的政績和能力得到進一步認可,他被調任至黃門侍郎。然而,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因其祖母年邁體弱需要照料,他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返回家鄉盡孝。
儘管離開了官場,但他的才華並未被埋沒。不久之後,他再次被委以重任,同時獲授兩個郡的太守之職,並加封為輔國將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職務不斷調整,先是調入秘書監,兼任右軍將軍;而後又轉任侍中,並且加授驍騎將軍。不僅如此,即使在頻繁的調動中,他依然保持著優異的工作成績,因此得以繼續留任秘書監,同時還增添了散騎常侍這一要職,而驍騎將軍的職位則始終未曾變動。
後來,當有調任中護軍的機會擺在面前時,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拒絕。不過沒過多久,他再度接到新的任命——太子詹事,且不久之後又加任侍中。就這樣,他在官場上屢次獲得晉升,可謂平步青雲。
與此同時,徐湛之亦身兼數職,不僅出任冠軍將軍、丹陽尹等要職,更被封為徵虜將軍,同時加授散騎常侍。只可惜當時恰逢公主喪葬之事,按照禮儀規定,他無法立刻接受這些封賞。待葬禮結束之後,朝廷重新賜予他先前的所有官職,面對這份殊榮,他卻毫不猶豫地上表堅決辭謝。甚至親自前往廷尉處請罪,表示自己實難勝任。好在劉義隆皇帝體察其誠意,特意下詔令獄官不得受理他的請罪之舉。最終,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還是接受了這份任命。只是對於常侍一職,他依舊堅持辭讓,而劉義隆這次也應允了他的請求。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 445 年),一場驚天動地的謀反陰謀正在悄然醞釀。范曄等人心懷不軌,妄圖顛覆朝廷統治。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湛之最初竟也捲入其中,與他們同流合汙。然而,或許是良知未泯,又或者是出於其他考量,徐湛之後來選擇揭發這起謀反之事。只可惜,他所陳述的情況並不全面,未能將整個事件和盤托出。結果,他還是受到了范曄等人的牽連。面對這一局面,徐湛之深知自己罪責難逃,於是主動前往廷尉處投案自首,坦誠地交代了自己所知曉的一切。
皇上得知此事後,念及徐湛之過往的功績以及此次主動認罪的態度,並未對他嚴懲不貸,而是給予了一番撫慰,並准許他歸家自省。經歷此番風波後的徐湛之,彷彿脫胎換骨一般,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時間來到元嘉二十四年(公元 447 年),徐湛之終於服完了公主喪期。此後,他得以重新踏上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