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渣葉常用量為10-30克,以下是布渣葉單一用藥作用及用量的示例:
清熱消滯
- 取布渣葉15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緩解食滯化熱引起的腹脹、口臭等症狀。
利溼退黃
- 布渣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促進溼熱之邪排出,輔助改善黃疸症狀。
健胃消食
- 用布渣葉12克,加適量山楂同煮,飲湯,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消化不良。
化痰止咳
- 布渣葉15克,與適量枇杷葉一起煎服,每日1劑,可化痰止咳,減輕咳嗽、咳痰症狀。
緩解感冒發熱
- 取布渣葉10克,與薄荷5克同煎,分2次服,可幫助疏散風熱,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咽痛等。
改善口瘡
- 布渣葉10克,煎水含漱,每日數次,能清熱瀉火,促進口瘡癒合。
降血脂
- 布渣葉30克,水煎後分2次服,長期堅持飲用,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
改善便秘
- 用布渣葉15克,火麻仁10克,煎水服用,可潤腸通便,緩解腸燥便秘。
解酒毒
- 飲酒後取布渣葉20克,煎水飲用,能解酒毒,減輕酒後頭痛、噁心等不適。
緩解牙齦腫痛
- 布渣葉12克,煎水後含服,每次含漱3-5分鐘,每日多次,可清熱消腫,緩解牙齦腫痛。
布渣葉上述十例單一用藥作用及用量在一些中醫藥文獻及臨床實踐中是有相關記錄的:
- 清熱消滯、利溼退黃:《生草藥性備要》《本草求原》等記載布渣葉能清熱、消積食、利小便,可用於治療食滯、黃疸等,與清熱消滯、利溼退黃的應用相符。
- 健胃消食、化痰止咳:《嶺南採藥錄》提及布渣葉能“消食化積,理肝氣”,臨床也常將其用於健胃消食、化痰止咳,說明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的用藥有依據。
- 緩解感冒發熱、改善口瘡:中醫理論認為布渣葉的清熱作用可用於風熱感冒、口瘡等,在一些地方的民間醫藥實踐中有使用布渣葉緩解感冒發熱、改善口瘡的記錄。
- 降血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布渣葉有降血脂等作用,相關研究文獻為布渣葉降血脂的用量及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 改善便秘、解酒毒、緩解牙齦腫痛:這些應用雖較少有古代典籍明確記載,但在現代民間偏方及一些中醫臨床經驗交流中,有布渣葉用於改善便秘、解酒毒、緩解牙齦腫痛的相關內容。
布渣葉,在中醫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更是蘊含著豐富的藥用價值。接下來,我們將從歸經、產地與分佈、形態與特徵、用法及注意事項、功效與作用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並列舉十個附方及其用途。
歸經
布渣葉歸肺、胃經。肺主氣司呼吸,布渣葉能夠宣肺止咳,對於肺氣不宣所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布渣葉能和胃化溼,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產地與分佈
布渣葉主要分佈於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地。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土壤肥沃,為布渣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在廣東,布渣葉多生長在山地、丘陵及林緣地帶。其適應能力較強,在一些較為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生長。廣西的布渣葉則多分佈在山區,當地的森林資源豐富,布渣葉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福建的布渣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