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周身是寶的濟世良藥
作為一味常見且應用廣泛的中藥材,在傳統醫學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其全草皆可入藥,各個部位雖無嚴格的藥用區分,但在用法用量和具體用途上卻展現出多樣的可能性。
一、益母草的基本資訊
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鮮或乾燥全草,多生長於田野、荒地等向陽之處,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夏季莖葉茂盛、花未全開時採割,鮮用或曬乾切段備用。其味辛、苦,性微寒,歸肝、心包、膀胱經。
二、各部位用途及用法用量
全草煎湯:這是益母草最常見的用法。取乾燥益母草10 - 30克(鮮品30 - 60克),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煮20 - 30分鐘。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婦科疾病。比如,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少且伴有血塊的女性,可在月經前一週開始,每日一劑,有助於活血調經,促進經血順暢排出。
全草熬膏:將益母草洗淨切碎,加水煎煮兩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 - 1.25(80 - 85c)的清膏,每100克清膏加紅糖200克,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定的相對密度,即得益母草膏。每次服用10 - 20克,用開水沖服,可用於產後惡露不絕、子宮復舊不全等,能促進子宮收縮,排出瘀血。
全草泡酒:把益母草100克洗淨晾乾後,放入500毫升的白酒中,密封浸泡1 - 2周。每日飲用10 - 15毫升,可溫通血脈,對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閉經有一定緩解作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氣血不暢引起的肢體麻木。
鮮草搗敷:取新鮮益母草適量,洗淨後直接搗爛成泥狀。將其外敷於跌打損傷、瘡瘍腫毒處,可起到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每天更換1 - 2次,能有效減輕區域性腫痛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鮮草榨汁:把新鮮益母草洗淨,放入榨汁機中榨汁,取汁10 - 20毫升,可直接飲用。鮮草汁清熱作用更為顯著,對於體內熱毒較盛,出現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全草燻洗:用益母草30 - 60克,加水煎煮30分鐘。趁熱將藥湯倒入盆中,先利用蒸汽燻蒸,待溫度適宜後再進行清洗。可用於治療外陰瘙癢、溼疹等面板疾病,每週燻洗2 - 3次,每次20 - 30分鐘,能起到清熱燥溼、止癢的作用。
全草泡腳:取益母草50克,加水煮成泡腳湯。每晚睡前泡腳15 - 20分鐘,透過足部穴位吸收,有助於改善下肢血液迴圈,緩解因氣血不暢導致的下肢浮腫、乏力等症狀,同時對女性宮寒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全草製成藥枕:將乾燥的益母草切碎,裝入枕頭套內,製成藥枕。睡覺時枕用,其揮發成分可透過呼吸作用緩慢進入人體,起到寧心安神、調節氣血的作用,對於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全草研末吞服:把益母草研成細粉,每次服用1 - 3克,用溫水送服。可用於月經量過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的輔助治療,能化瘀止血,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藥導致不良後果。
鮮草涼拌食用:在春季,益母草幼嫩時可採摘作為野菜食用。取適量鮮草洗淨,用開水焯燙後,加入蒜末、生抽、醋、香油等調料涼拌。既能品嚐到獨特的風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熱解毒、調理身體的作用,但脾胃虛寒者不宜過多食用。
益母草作為一味傳統中藥,其各個部位透過不同的用法用量,在婦科疾病、跌打損傷、面板疾病、日常保健等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在使用過程中,務必遵循醫囑,合理應用,以確保安全有效地發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