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內金是雉科動物家雞的乾燥沙囊內壁,單一味雞內金在化結石方面有以下作用與用途:
作用
- 化石作用:雞內金中含有的角蛋白、微量胃蛋白酶、澱粉酶等成分,可能透過改變體內某些物質的代謝,抑制結石的形成,還能使結石中的某些成分溶解、破碎,促進結石排出。臨床研究發現,它對泌尿系統結石和膽結石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 健脾和胃:脾胃功能健運,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和氣血執行,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溼濁內生、氣血瘀滯等情況,而這些病理狀態與結石的形成密切相關。所以雞內金透過健脾和胃,可間接起到防止結石形成及輔助排石的作用。
- 通淋利尿:雞內金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能增加尿量,促進尿液排出,在泌尿系統結石的治療中,可藉助尿液的沖刷作用,幫助較小的結石排出體外,減輕結石對尿路黏膜的刺激和損傷。
用途
- 泌尿系統結石:對於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可用單味雞內金研磨成粉,溫水沖服,一般每次3-10克,每日3次。也可與其他通淋排石藥物如金錢草、海金沙等配伍使用,增強排石效果。
- 膽結石:對於泥沙樣膽結石或較小的膽結石,單味雞內金有一定的溶石、排石作用。可將雞內金焙乾研末,每次服用3-5克,每日2-3次,飯前半小時用溫開水送服。也常與柴胡、鬱金、茵陳等疏肝利膽藥物同用,以提高療效。
一、中藥別名
雞內金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材,在中醫文化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衍生出了眾多形象又富有深意的別名。這些別名不僅反映了其來源、形態特徵,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藥用價值。
“雞肫皮”是雞內金最常見的別名之一。“肫”指的是雞的砂囊,雞內金是緊貼在雞砂囊內壁的那層黃色薄膜,將其剝離後,從外觀上看,就像是雞肫的外皮,所以被形象地稱為“雞肫皮”。這個別名通俗易懂,讓人們能直觀地瞭解到它的來源與部位。
“雞黃皮”則是從其顏色和質地來命名的。新鮮的雞內金顏色多呈黃色,質地薄而柔韌,如同一張黃色的皮,所以民間多稱其為“雞黃皮”。這一別名簡潔明瞭地概括了雞內金的顏色和外觀特點,方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識別和記憶。
“雞中金”這一別名賦予了雞內金更高的價值寓意。“金”在傳統文化中象徵著珍貴、稀有,將雞內金稱為“雞中金”,足以看出古人對其藥用價值的高度認可,認為它如同金子一般珍貴,是雞身上的寶貝。
“化骨膽”這一別名強調了雞內金強大的消化功能。在民間傳說中,雞可以吞食一些細小的骨頭,而雞內金在雞的消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能夠幫助雞消化這些骨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化骨膽”,體現了它在消積化滯方面的獨特功效。
二、形態與特徵
新鮮的雞內金完整者多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的囊片狀,有明顯的皺縮。它的表面呈黃色、黃綠色或黃褐色,薄而半透明,有明顯的條狀皺紋。質地堅韌,有一定的彈性,不易折斷。乾燥後的雞內金質地變硬變脆,顏色會稍加深,呈金黃色或棕黃色。在光線下觀察,可見其表面有細小的顆粒狀突起,這些突起是雞內金獨特的微觀結構,與它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雞內金的邊緣較薄,中心部位相對較厚,整體形狀類似於一個不規則的圓形,邊緣微微卷曲。
三、藥用部分
雞內金的藥用部分是家雞的乾燥沙囊內壁。在殺雞後,取出雞的砂囊,立即剝下內壁,洗淨,乾燥後即可入藥。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對操作的時機和手法有一定的要求。要在雞剛宰殺後迅速取出砂囊並剝下內壁,這樣能保證雞內金的新鮮度和完整性,避免因時間過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