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章 何首烏

何首烏分為生何首烏和制熟何首烏,單一味藥的作用及一般療程如下:

生何首烏

作用:具有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癰腫毒,如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腫毒,能清熱解毒、消散癰腫;可截瘧,用於瘧疾寒熱;還能潤腸通便,適用於腸燥便秘,尤其適合年老體弱、津血虧虛所致者。

療程:用於解毒、消癰、潤腸通便時,一般服用3-7天為一個療程。用於截瘧時,需根據瘧疾發作情況決定,可能需連續服用5-10天甚至更久。

制何首烏

作用:主要功效為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化濁降脂。可用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導致的頭暈眼花、鬚髮早白、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症;還對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能降低血脂,減輕脂質代謝紊亂。

療程:用於治療鬚髮早白、肝腎虧虛等慢性病症時,一般需要連續服用2-3個月為一個療程;用於調理血脂等方面,可能需要服用1-3個月,具體需根據病情和血脂下降情況調整。

何首烏,作為我國傳統中藥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其最早記載於《開寶本草》,在悠久的中醫藥發展歷程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歷代醫家對何首烏讚譽有加,將其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與調理,為無數患者帶來了健康的希望。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何首烏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其更多的藥用價值和應用前景逐漸被揭示。以下將從別名、產地分佈、形態特徵、藥用部位、附方功效、使用方法、食療配伍、禁忌及炮製方法等多個方面對何首烏展開全面而深入的介紹。

一、中藥別名描述

何首烏擁有眾多別名,這些別名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它的特點和歷史淵源。“地精”之名,源於古人認為它汲取了大地之精華,蘊含著土地的神秘力量,具有神奇的滋補功效;“赤斂”則是根據其外觀特徵而命名,其根莖表皮顏色偏赤,且形態內斂;“陳知白”這一別名背後或許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或傳說,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紅內消”突出了它在治療體內積滯、消散瘀血方面的功效;“馬肝石”形象地描繪了何首烏根莖的形狀和顏色,如同馬的肝臟;“瘡帚”表明它對治療瘡瘍類疾病有顯著效果,彷彿是掃除瘡瘍的掃帚;“山奴”“山哥”“山伯”這些別名則帶有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體現了它在民間被廣泛認知和使用的情況。

二、生長產地分佈

何首烏主要分佈於我國的南方地區,以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最為常見。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溼潤,陽光充足,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為何首烏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中,廣東德慶、廣西靖西等地所產的何首烏品質上乘,聞名遐邇。在這些適宜的生長環境中,何首烏能夠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分,積累豐富的有效成分,從而保證了其優良的藥用品質。

三、形態與特徵

何首烏是蓼科何首烏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它的莖長可達3-4米,細弱且多分枝,表面光滑無毛,顏色多為綠褐色或紅褐色。葉片呈卵形或長卵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葉片顏色翠綠,質地柔軟。其花朵為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而密集,顏色多為白色或淡綠色。花期一般在8-9月,果期在9-10月。何首烏的果實為瘦果,呈卵形,具3稜,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的花被內。何首烏最為顯著的特徵在於其肥大的塊根,形狀多樣,有不規則的塊狀、紡錘形等,表皮顏色為黑褐色或棕褐色,質地堅硬,斷面呈淺黃棕色或淺紅棕色,顯粉性,皮部有4-11個類圓形異常維管束環列,形成“雲錦花紋”,這是何首烏區別於其他植物的重要鑑別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