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微風裹挾著暖煦日光,輕柔地拂過醫學學堂的飛簷斗拱。學堂內,處處洋溢著蓬勃朝氣,四方學子懷揣著對醫學的熱忱與憧憬,不遠萬里匯聚於此。望著這一張張年輕而充滿希望的面龐,蘇然與李明軒並肩而立,欣慰之情溢滿心間,可他們也深知,培育濟世良醫的重任沉甸甸地壓在肩頭,完善教學體系已然刻不容緩,一場關乎醫學傳承與發展的變革,在他們心底悄然拉開帷幕。
蘇然與李明軒精心籌備,將學堂裡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們齊聚至清幽的講學堂。堂內,茶香嫋嫋,眾人圍坐,氛圍熱烈而莊重。蘇然一襲素色長袍,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而明亮,率先打破寧靜:“諸位,傳統醫學經典,諸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乃是我華夏醫學的根基所在,歷經千年傳承,蘊含著無窮智慧,絕不可棄。但時代更迭,病症也日益複雜多變,我們理應順應時勢,增添一些實用課程,如急救處理、草藥炮製以及臨床案例分析。如此一來,學生們所學方能切實應用於治病救人,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此言一出,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教師微微皺眉,面露擔憂之色,緩緩開口:“蘇大夫,課程若大幅增多,學生們本就繁重的學業負擔怕是會雪上加霜,這可如何是好?” 李明軒聞言,陷入片刻沉思,旋即沉穩作答:“老師所言極是,不過我們可以巧妙規劃課程時間。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交錯安排,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汲取理論知識後,能即刻投身實踐。例如,上午研習醫理藥理,下午便前往醫館坐診實習,或參與草藥炮製實操。如此一來,既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眾人紛紛點頭,一時間,講學堂內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激烈碰撞。有人提出不同課程的先後順序建議,有人分享過往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經驗,還有人對新增課程的具體內容與深度展開討論。在這熱烈的討論聲中,一套既豐富多元又合理有序的課程體系逐漸成型,宛如為莘莘學子精心鋪設了一條通往醫學神聖殿堂的堅實通途。
師資力量,無疑是醫學學堂的核心支柱。李明軒深知,唯有匯聚天下良醫,才能為學生們提供最優質、最前沿的醫學教育。於是,他毅然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求賢之路。他身著一襲樸素長袍,揹著簡單行囊,穿梭於繁華市井與偏遠山林之間,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只為邀請那些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名醫加入學堂。
聽聞在連綿起伏的雲霧山中,隱居著一位張神醫。此人擅長治療各類疑難雜症,尤其對一些罕見病症有著獨到的見解與神奇的醫術,可性格卻極為孤僻,常年深居簡出,鮮少與人往來。李明軒得知後,不辭辛勞,多次前往雲霧山尋訪。
山林間,雲霧繚繞,宛如輕紗籠罩,道路崎嶇蜿蜒,荊棘叢生。李明軒手持一根木棍,艱難地撥開擋路的枝葉,一步一步向深山邁進。途中,他遭遇過突如其來的暴雨,渾身溼透,卻未曾停下腳步;他被荊棘劃破衣衫與肌膚,鮮血滲出,簡單包紮後便繼續前行。經過數日的艱難跋涉,他終於抵達了張神醫的隱居之處。
那是一座簡陋的茅屋,四周種滿了各類草藥。李明軒整理好衣衫,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叩響柴門。門開處,一位面容清瘦、眼神深邃的老者現身。李明軒連忙行禮,言辭懇切:“張前輩,久仰大名。如今醫學學堂的學子們求知若渴,他們滿心期待能得到您這樣的良師教導。您的醫術超凡絕倫,若能傳承下去,必將福澤萬千百姓,為無數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張神醫目光審視著眼前這位年輕人,良久,微微頷首,說道:“你這一路艱辛,老夫已然知曉。難得你有這份赤誠之心,為了醫學傳承,不辭勞苦。” 思索良久後,張神醫終於點頭應允,決定出山成為學堂的客座教授。李明軒欣喜若狂,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