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皇帝高居龍椅,俯視著下方的群臣。他的眼神威嚴而深沉,彷彿能看穿每個人的心思。
大臣們皆立於朝堂之上,手持笏板,只見那禮部尚書李承率先出列,恭敬地向皇帝施禮後說道:“啟稟陛下,鎏金國使團將於三日後抵達都城。此番他們遠道而來,是為求和之事。”
李承的話音剛落,一旁的太子殿下便緊接著開口道:“父皇,兒臣認為鎏金國主動求和實乃好事一樁,此等舉動無疑彰顯了我朝國威之強盛,同時亦能對周邊諸國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太子所言甚是有理,在場眾人紛紛頷首表示贊同。
此時,戶部尚書孫磊面露憂色,拱手向皇帝進言道:“陛下,這求和一事雖好,但派遣何人前去接待使團卻是個關鍵問題。畢竟這關係到兩國之間的往來以及朝廷的顏面。”,季奎這番話語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引得朝堂上下議論紛紛。眾人交頭接耳,各執一詞,有人提議遣朝中重臣前往,以顯鄭重;亦有人主張選派年輕才俊,以示朝氣與活力。就在眾人為人選問題爭執不下之際,一直沉默不語的五王爺軒轅琛突然發話道:“父皇,兒臣心中倒有一人選可供斟酌。”,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了軒轅琛身上,皇帝更是迫不及待地追問道:“哦?是誰?”,軒轅琛不緊不慢地答道:“兒臣舉薦之人乃是丞相之子——楚錦軒。”
原本正端坐在一旁的丞相聞言,不禁心頭一震,滿臉詫異地看向軒轅琛。他萬萬沒有想到,五王爺會在這個節骨眼上推薦自己的兒子。丞相連忙起身,欲向皇帝解釋一二:“回陛下,這恐怕有所不妥。犬子年紀尚輕,未經歷過朝中之事,恐難以擔當此重任。”,然而,丞相的話尚未說完,皇帝卻大手一揮,果斷地打斷了他:“既然老五推薦了他,朕相信他必有過人之處。那就這麼定了,令丞相之子負責接待鎏金國使團。”,皇帝金口玉言既出,滿朝文武皆知此事已無轉圜餘地,於是齊齊跪地高呼萬歲。
退朝之後,楚丞相心事重重地走在出宮的路上,腦海裡一直盤旋著那五王爺今日朝堂之上的種種言行舉止,試圖猜出這位王爺心裡究竟打著什麼樣的如意算盤。“難不成......”,楚丞相暗自思忖著,然而思緒尚未理清,一聲呼喊突兀地將他從紛亂的思考中猛地拽回到現實中來。
“丞相!”
楚丞相聞聲轉身,只見五王爺正微笑著向自己走來。他趕忙拱手行禮道:“王爺。”
兩人並肩而行,但彼此間的氣氛卻顯得頗為尷尬和凝重。沉默片刻後,五王爺率先打破僵局開口道:“聽說再過幾個月便是令郎的冠禮了?”
楚丞相微微頷首應道:“是啊,這孩子也算是長大成人了。”
五王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嗯,正好藉此機會讓他歷練歷練,也是好事一樁。”
楚丞相心中一緊,遲疑地問道:“聽聞鎏金國派來的是三皇子,吾兒既無朝職,又無經驗,臣擔心,會有所怠慢啊。”
五王爺卻是不以為意地笑了笑,緩緩說道:“本王倒是覺得楚公子再合適不過了,丞相不必擔憂。”
聽到這話,楚丞相的腳步不由自主地頓了一下,臉色微變但很快恢復如常,恭敬地回答道:“既然王爺如此看重犬子,那臣自當回去告知他應當如何行事,定不會讓貴客感到絲毫怠慢。”,言罷,再次拱手作揖,然後辭別五王爺匆匆離去。
坐上回府的馬車,楚丞相一路上都眉頭緊鎖,反覆琢磨著五王爺剛才所說的每一句話。正在沉思之際,車伕輕聲提醒道:“老爺,已經到府上了,夫人正在門口等著您呢。”
楚丞相連忙下車,一眼便看到夫人正滿臉焦急地站在那裡。待他走近,夫人迫不及待地迎上前拉住他的手問道:“老爺,我都聽說了,陛下竟然要讓軒兒負責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