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裡光線昏暗,林伯從櫃子裡取出一個老舊的皮箱,裡面整整齊齊碼著一沓劇本和剪報。
“這些都是關於大小姐成長的記錄。”林伯小心翼翼地開啟箱子,“我這些年一直留著,想著將來說不定用得上。”
陳映拿起最上面一份報紙,已經泛黃的紙張上印著醒目的標題:《永利大戲院再現奇女子,李秋芸之女初登臺驚豔全場》。
“這是大小姐第一次登臺。”林伯說,“那年她才六歲,演的是《玉堂春》裡的小蕙蓮。那天台下坐滿了人,都想看看‘江南第一花旦’的女兒有多少本事。”
他翻開一張照片:“您看,這是演出結束後拍的。”
照片上的黎明月還是個小姑娘,但眼神已經透著幾分倔強。李秋芸站在她身邊,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笑容。
“那天可熱鬧了。”林伯回憶道,“臺下掌聲雷動,不少老藝人都說這孩子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有個德國攝影師專門來拍照,說要把這對母女的照片帶回柏林展覽。”
系統提示:【檢測到重要歷史資訊:德國攝影師或與程硯之有關】
“後來大小姐就跟著母親學戲。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功,嗓子都啞了也不肯停。”林伯翻著剪報,“這些都是她當年演出的記錄。您看,這張是她八歲時演《白蛇傳》,這張是九歲……”
陳映仔細翻看這些珍貴的資料。每一份剪報、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一個天才少女的成長軌跡。
“十歲那年是個轉折點。”林伯指著一張照片,“這是她第一次拍電影。雖然只是個小配角,但已經顯露出不凡的天賦。”
照片上的黎明月穿著一身學生裝,站在攝影機前,眼神中帶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和嚮往。
“那時候電影圈還沒這麼複雜。”林伯感嘆道,“大家都是真心實意拍戲,沒那麼多勾心鬥角。李小姐還專門請了幾個老前輩來指導大小姐。”
他取出一疊劇本:“這些都是當年的手稿。您看這些批註,都是李小姐親筆寫的。教女兒揣摩角色,一句臺詞能改十幾遍。”
陳映翻看著這些泛黃的紙張,上面密密麻麻的筆記透著一個母親的用心良苦。
“可惜……”林伯嘆息,“好景不長。那個藤井來了之後,一切就變了。”
他拿出另一份剪報:“這是最後一次母女同臺。就在李小姐……出事前一個月。”
剪報上的照片定格了那個難忘的瞬間:李秋芸飾演杜十娘,黎明月飾演她的丫鬟。母女二人配合默契,被評價為“難得一見的絕佳組合”。
“那天演出結束後,李小姐看起來心事重重。”林伯回憶道,“她把大小姐叫到後臺,說了很久的話。現在想來,她大概已經預感到什麼了。”
“後來大小姐自己拍戲,也是從悲劇開始的。”林伯翻到另一沓劇報,“這部《春閨夢》是她第一部主演,才十六歲。”
陳映接過劇報。黑白照片上的少女眼神憂鬱,一顰一笑都透著超越年齡的成熟。
“當時很多人不看好,說她太年輕,演不好這種深沉的角色。”林伯說,“可她硬是憑著一股韌勁,把那個被時代摧殘的女子演活了。”
“一炮而紅?”
“對。”林伯臉上露出驕傲,“那部戲上映後,連那些挑剔的影評人都說‘看到了李秋芸的影子’。從此以後,大小姐就被稱為‘東方的赫本’。”
他小心地取出一沓獲獎證書:“這些都是大小姐這些年的成就。三次影后,五次最佳女主角,還得過國際電影節的表演獎。”
陳映翻看著這些榮譽,每一張證書背後都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付出。
“不過大小姐從來不在意這些虛名。”林伯說,“她最在意的是戲裡的每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