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紐約華爾街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會在美國重現嗎?]——《華盛頓郵報》
[跌幅超大蕭條的“黑色星期三”]——《紐約時報》
[混亂的華爾街,預告大規模結構調整]——《華爾街日報》
在手機上搜尋“新冠泡沫”,
手指輕輕往上滑動螢幕,
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如潮水般湧來。
開啟社交平臺,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在推特和評論區宣洩著對巨大損失的憤怒、絕望與憤懣。
“這簡直亂套了!”
從本週三紐約證券市場大幅下跌開始,
截至今天週五,短短三天,紐約證券市場市值蒸發了40。
這已經是1929年大蕭條時期跌幅88的近一半了。
整個美國,不,準確地說,是華爾街,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就連在華爾街摸爬滾打了20年的楊俊剛,今天上午也被任職的對沖基金解僱了。
“唉……”滿心都是無奈。
早就知道存在泡沫。
那些知名的投資者們也只是不清楚泡沫究竟何時會破裂罷了。
要是泡沫沒破裂,這會兒他可能正拿著豐厚的獎金,
盤算著曼哈頓的房價呢,而不是被掃地出門。
這運氣也是沒誰了,簡直衰到了極點。
“收益率都 -20了,被解僱也無話可說。”
那可是個大型專案。
楊俊剛和其他部門的對沖基金經理們齊心協力,精心運作一家鐵路公司,
把它包裝得漂漂亮亮,就等著透過紐約證券市場上市了。
我們想盡辦法,該吃的紅利吃了,該處置的不動產賣了,
還透過結構調整讓公司走上正軌。
可萬萬沒想到,就在即將出售的前夕,紐約證券市場暴跌。
他急得肝火直冒:
“誰能想到股價一下子暴跌60啊,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
偏偏還是在公佈因結構調整而實現正常化之前。
鐵路公司的總市值自然而然地腰斬,他的職業生涯也跟著毀於一旦。
他仰天長嘯:“蒼天啊,大地啊,一個雷劈死我算了!”
但在華爾街殘酷環境中養成的生存本能,
他不由自主地翻起了手機通訊錄。
從在摩根大通工作的時候開始,
一直到跳槽到對沖基金飛黃騰達的前幾天,
這些年積累的人脈都在手機裡,
他們彷彿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螢幕裡躍動。
“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量子基金、巴克萊……呼。”
看著這些令人安心的人脈名單,心想,這20年總算是沒白活。
不過,或許是因為他出身摩根大通,一看到這個名字,
心裡就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
“這可是從哈佛剛畢業時第一家招聘我的公司,就像我的伯樂一樣。”
迅速開啟電話撥號鍵盤,輸入了前上司的電話號碼。
嘟……嘟……
咔噠。
“您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請在滴聲後留言——”
楊俊剛結束通話了電話。
本想著說不定能接通,可現在摩根大通內部肯定也亂成一鍋粥了。
他抱著從辦公室悄悄拿出來的盒子,走出了對沖基金總部的大廳。
哐啷!剛出門,就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原來是佔領華爾街的抗議人群。
前幾天,他們還只是戴著口罩默默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