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6頁

&ldo;好啊。&rdo;越羅道,&ldo;說起來是善政,但不知陛下要從什麼地方起這個頭?&rdo;

李定宸的切入點,還是兩個字:糧食。

他是打算從各地的常平倉入手。原本大秦各地都建有常平倉,收上來的稅糧就放在這裡,若遇到災荒年間,則可開倉放糧,以平抑物價。原本也是一項善政,但自從設立之後,幾乎沒有用到過。

因為平時這些糧食就放在倉庫之中不用,所以就有人打起了它們的主意。以次充好,在糧食之中摻雜砂石,乃至用陳腐發黴的糧食替換新糧,最大膽的甚至直接搬空了糧倉……這樣的情況屢禁不止,時間長了,常平倉也就漸漸廢棄,成了個擺設。

所以李定宸選擇從這裡入手,肯定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排斥。

不過這一回,常平倉卻不再是存放稅糧的地方,而是真正起到平抑物價的坐擁:他們會根據當地物價設立一個&ldo;標準價&rdo;,然後用這個價格購入百姓們手中的米糧。等到百姓們缺米時,則以同樣的價錢出售米糧。

等於是讓百姓們將自家的存糧放到常平倉裡來,手裡則多了可以使用的銀錢。

手裡有了錢,自然就會有人去花銷,如此一進一出之間,市場自然就活絡起來了。而朝廷看似買進賣出都是一個價,要承擔其中的損耗和各種消耗,但實際上這些糧食也完全不必放在一個地方長黴,而可以將之運轉起來。畢竟各地米價不同,周轉起來,這份損耗也就可以填補了。

但最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做法,卻可以極大的提升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形成習慣,以後他們就不會將手裡的東西一直屯著,而願意在朝廷的保證下拿出來進行流通,形成良性迴圈。

然而所有的善政到最後都免不了面對一個問題:如何使之運轉下去?

作者有話要說: 這篇文可以叫做&ldo;一場親徵引發的改革&rdo;。

李定宸:開始的時候,我說我要去打仗,皇后說我沒有人。後來有了人,又說我沒有權。等我有了權,又說我沒有錢糧……

第114章 力不可及

歷史上許多變革與政策,並不是不好,只是沒有一以貫之的人與精神,到最後善政中途廢弛,有時候引起的後果,比苛政更加惡劣。

不過,李定宸沒有靠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是皇帝,手下還有成百上千的官吏可以使用,既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躬親,很多事只要提個頭就可以,剩下的交給下面的人去完善。

所以這個提議得到了越羅的肯定之後,他便召集重臣們開小會,大方的將自己寫的東西展示給他們看,&ldo;諸卿以為如何?&rdo;

說起來,皇帝也算是安分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所以這一回召見重臣,表現出要搞事情的傾向,大臣們首先出現的情緒不是抗拒,而是&ldo;終於來了&rdo;。

對這位陛下的不安分,他們也算是習慣了。

所以發現他提出來的竟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善政,看起來也不離譜,反對的念頭也就不那麼強烈了。

何況這還是能夠&ldo;增加&rdo;朝政收入的好事。

‐‐朝廷用銀錢購買百姓手中的糧食,戶部自然就可以多鑄一批錢了。等於是平白多出來的預算,誰不高興?

畢竟每個部門都有無數的事等著用錢,以往想從戶部要出錢來,那是千難萬難。國庫的收入就是那麼多,緊巴巴的,只能盡著要緊的地方是使,那不太要緊的,就只能一緩再緩了。

因為不是要賺百姓的錢,又是於己有好處的事,所以即使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