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刀魚局之後,老敖從老木魚F4手裡敲出來不少的資源。
空調、會議電視、新的桌椅,小教室的後半部分甚至被他們佈置成了一個小型的漁具裝備間。
今天下午,難得海釣社的7個人都沒有課,而老敖下午有閒有時間。
所以一下午8個人開展關於人工魚礁與實際應用的討論課。
“關於人工魚礁,相信大家在網路和書籍中已經瞭解不少了,那麼今天,拋開書本兒我們來說點乾貨。”
“你們先說說,上週六的作釣你們感受到了什麼?”
“上週我們作釣刀魚,找的幾個點都是礁盤,礁盤藏魚是大家共知的,所以海釣船釣時候找礁盤是一個必要條件。”小應率先舉手說道。
“說的對,但是你們考沒考慮過,如果貧瘠的海底沒有魚礁,我們去哪兒找魚呢?魚又應該藏到哪裡呢?”
“那就得是人工魚礁了唄,契合今天的主題!”董博君緊跟著說道。
“挺聰明,不傻!”揶揄了董博君一下,敖海源繼續說道,“其實人和魚一樣,都要有住的地方,不過人是要住房子的,魚則是要有礁石這類可以庇護自己的地方藏身。釣魚時候找魚藏身的地方,也就是我們釣魚時候常說的:找結構!”
敖海源在會議電視上打出了一張彩圖。
“這個都認識吧,珊瑚礁,珊瑚礁可以說是海底最自然最原始的魚礁。”
“而珊瑚礁的形成離不開珊瑚蟲,珊瑚蟲聚居在一起,經過一代一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再經過不斷的壓實、石化,形成了今天世界熱帶海洋許多島嶼和礁石,甚至在大洋上的一些海島國家的全部領土,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蟲(也包括一些能分泌石灰石的藻類植物)經過千萬年努力建造起來的。所以人們稱珊瑚蟲是海洋上偉大的建築師。”
“而咱們海釣人心中的海釣聖地如馬爾地夫、斐濟、西沙群島等,都是珊瑚礁島組成的。”
“但純天然的珊瑚礁就那麼多,還都是處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如果把珊瑚礁比作學區房的話,那其他海域的魚就不配上學了嗎?”
“所以人工魚礁,就是為了解決沒有珊瑚礁這類自然魚礁而誕生的存在。”
“其實說到人工魚礁,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次,義大利幾位科學家在熱那亞沿海進行海洋調查時發現,在投棄到大海里的廢汽車上聚集了大量的海洋微生物、浮游生物和藻類,由此吸引了許多魚類和其他喜歡穴居的海洋生物在此安家。這一發現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接著他們就把1000多輛廢汽車投放到海底進行試驗,結果發現,天長日久,這些廢汽車也成了許多魚類棲息、取食和避難的樂園。這使他們受到很大的啟發:既然廢汽車可以變成魚類的“公寓”,那麼,人工投放一些類似的物體是否也能夠吸引更多的魚類來此落戶呢?經過反覆的試驗,結果這些人工投放到海底的各種物體大都有吸引魚群的作用。人們給這種人工製造的物體起了個名字,叫做“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為什麼能吸引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呢?人們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人工魚礁可以看作是人為在海底的一種隆起物,在隆起物的周圍可以形成向上的上升水流,沉積在海底的豐富的營養物質隨著上升水流不斷向上運送,為海洋上層浮游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養料;而浮游生物的增加,又為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起到了誘集魚類的作用。
也有人認為,人工魚礁之所以能夠誘集魚,是因為它會產生某些魚類喜歡的陰影,人工魚礁的洞穴會造成某些魚類喜歡的空間,或者某些魚類需要利用人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