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章 繼續跳跳魚的討論

嘚啵完今天的課,曹世成率先離開。

其餘的人也站起身準備離開,唯有白朋還坐在那裡沉思。

“怎麼了老三,想什麼呢?”

陳杰豪用手在白朋眼前晃了晃。

“哦,沒什麼,就是聽完剛才的講解,我好像有了點兒心得。”

“咋滴啦?頓悟了?”陳杰豪一聽就取笑白朋。

“真的,我好像知道這門課我可以做個什麼樣的設計了!”白朋看著陳杰豪無比認真的說道。

看到老三這麼認真的表情,其他的人也是收起了玩鬧的心思。

“如果你真的有了方向,那咱們就一起努力。如何,我們所有人的課題都一起努力!”

看著陳杰豪認真的表情,白朋重重的點了點頭。

“我的設計方案我還得好好考慮一下,後續還得和曹老師陳老師溝通一下。”

課上完了,又該繼續討論之前彈塗魚的事情了。

“剛才我們說到哪兒了?”

“說到怎麼釣這玩意兒,就被飽漢子罵來上課了!”

“啊對!還說這個到底怎麼釣?誰會?誰釣過?”

面對這個問題,還真沒幾個人知道。

沒有頭緒,還是得上網查查。

彈塗魚的生活地方主要是底質為淤泥、泥沙的高潮區或半鹹水的河口灘塗地區,但是用傳統的釣法極少有人釣上過來這種魚。

中國的海岸線長達千米,一半是巖灘、還有一半是寬闊泥濘人難行車難進的泥灘。漲潮時無聲無息一漫就是幾千米;落潮時一會兒大海變成灘塗。

魯迅先生稱彈塗魚為泥塗上跳動的魚,他在《故鄉》中記了一段閏土的話:“我們沙地裡,潮流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彈塗魚,拉丁文是periophthalmus modestus,屬於鱸形目彈塗魚科大彈塗魚屬。

有人把它寫成“彈鱯”“彈鰗”或“鮐鮒”,永嘉、樂清、瑞安一帶溫州方言稱其為“闌胡”“欄胡”“彈鰗”,坎門閩南話叫“花鮡”。

這些其實都是方言擬音、賦形的借用字,浙江那邊是把“塗”讀作“hu”的音。

而更廣泛、通俗的稱呼,是“跳跳魚”。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稱:“彈塗如小鰍,頭有斑如星,潮退跳入塗中。”

明代馮時可《雨航雜錄》稱:“闌胡如小鰍而短,大者如人指,長三五寸,頭有班點如星。潮退,數千百跳躑塗坭中,土人施小鉤取之。一名彈塗。”

還有一首寫彈塗魚的詩:“辱在泥塗自古今,再三彈處樂幽沉;想因生愛泠泠曲,流水聲中學鼓琴。”也是寫得很形象的。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七》:“欄胡,形如小鰍,頭有斑點如星,潮退跳塗中,一名彈塗,以跳躑塗上,故名。”

嘉靖《太平縣誌》:“跳魚,生海邊泥塗中,其大如指,色黑味豐,曰彈塗。”

清雍正《特開玉環志》:“彈塗,常在泥塗中跳躍,故又名跳魚,味甚鮮美。”道光《樂清縣誌》:“跳魚,生海塗,色黑。土人呼曰彈塗。”

說的都是一回事。

而福建人則稱其為“土猴”。

明代寧波人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引《海物異名記》:“登物捷若猴然,故名猴泥。”

“哈哈,別說,這東西跟泥的確離不開,你們來看這個!”張瑩把一條影片發到群內。

影片中,一條彈塗魚鑽出洞穴,吐出嘴裡的泥沙,洞口都是一坨坨吐出來的泥沙。

搞笑的配音從影片中傳了出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醉酒的魚兒剛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