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6章 合作達成

實際上,茶馬古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將高原馬輸送到內地的過程,當然,這裡說的馬不僅僅指的是戰馬,如果準確地說,應該是戰馬、馱馬甚至是牛羊之類的牲畜。因為大明朝自建立以來,馬匹的盛衰就一直圍繞在朝廷身邊。

明代的馬匹問題是歷史上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其實明朝作為大一統的皇朝在朱元璋時期其實是有大量戰馬的,這些戰馬的來源很簡單,搶!

元末天下大亂,紅巾軍和各路義軍趁勢崛起,元朝在全國各地皆有馬場,紅巾軍只需攻城略地就能搶到馬匹,當時元軍的戰鬥力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時代了,承平日久放馬南山,跟後世八旗子弟一樣很快就衰落了。所以紅巾軍依靠這些搶到的戰馬迅速組建了強大的騎兵,到了後期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後橫掃群雄,統一中國,又派遣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組建了強大的明軍鐵騎,將元軍一直打到漠北。

但是後來因為戰爭的損耗,明軍的馬匹降低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太祖實錄記載,全國有兵一百二十餘萬,戰馬僅四萬五千餘匹。可見當時的明朝缺馬到了什麼程度。

其實關於養馬,很多人一直有根深蒂固的印象,自古以來戰馬都產自北方或者西北,西南邊疆地區,什麼西涼馬,蒙古馬,西番馬,河套馬,汗血馬等等,就算是中原地區也是山西,陝西,遼東地區才產馬。

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明朝時期,江南地區有很多的小型馬場,在朱元璋的號召下,私人馬場遍佈全國。並且大明朝廷創立了一套制度叫做馬政。

這一套制度實行之後,在太祖和成祖年間使明朝的戰馬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根據後世專家翻閱大量史料之後總結,成祖年間官馬數量已經達到了九十萬匹,而民馬的數量更是多的無法統計,也就是說成祖年間明朝全國的馬匹至少是幾百萬匹。這可以組建幾十萬的騎兵,所以當時成祖北征的時候明軍才能深入大漠,打得蒙古措手不及。

但是到後來這個政策變了味了,因為成祖之後戰爭很少,對戰馬的需求量大減,而明朝雖然給予民間養馬補貼,但是規定不能養死,養死要處罰。這就導致了農民發現養馬還不如種地賺錢,所以明朝的馬戶大量的逃亡去種地,導致了民牧的崩潰。

而對於官牧,沒有戰爭不需要戰馬之後國家自然重視程度就變低了,然後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龍子龍孫還有一些勳貴世家等等開始走私戰馬,破壞由國家壟斷的馬政貿易,結果他們囤積戰馬,哄抬馬價,搞得市場上無良馬可買,違背市場規律馬市也就崩潰了,結果這樣惡性迴圈下去,到了崇禎年間,明朝的戰馬只有明初時期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全國也不過就幾十萬匹馬,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軍隊和民間。

至於興華軍所在的安南地區,本來就不是產馬的地方,加上安南的套路其實一直沿襲大明朝。華夏周圍的文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遺餘力學習中心朝廷的一切,好的壞的都拿過去,甚至會發展得比中原還扭曲。

如此一來,安南地區搞不到戰馬,興華軍的發展就成了大問題。高衡穿越了這麼長時間,對於大明的物價也有了個基本的認識,就算他沒有實地考察,可是根據成子龍和其他來自大明的人的描述,各地的物價也就基本呈現在高衡的眼前了。

成子龍大致總結過,就戰馬這一項,崇禎年間,正常戰馬的價格大概是二十兩銀子,如果品相好一些的,賣到三十兩也正常。但這是正常年代的價格,到了明末亂世,各路軍閥、流賊、建虜並起,這戰馬的價格可就沒有一個統一價了。比如在靠近邊關的地區,戰馬價格大致翻了一番,主要是建虜和北虜聯軍征戰關內,也需要戰馬,能用來交流出售的馬匹數量變少,價格自然上漲。

而江南地區,小馬廠的馬匹數量根本不可能滿足各路人馬需要,所以李自成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