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病逝是大事,訊息第二日就傳到了楊廣的耳中。
楊廣雖然很悲傷,但作為皇帝,完成此次西巡的政治目的更為重要。所以楊廣齋戒三日為最疼愛的兒子表示哀悼之後,繼續與諸國國王和使臣宴飲。
楊廣和地位最高的高昌國國王與伊吾吐屯坐在觀風行殿上,其他使臣分列下座作陪。
殿前陳列著宏大的儀仗和儀式,熱鬧的魚龍百戲在九部樂的伴奏聲中迴圈演出,賓主都十分盡興。
楊廣高興之餘,賞賜外藩使臣無數珍寶,又下令大赦天下。
楊廣對身邊重臣洋洋自誇,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江東諸帝多待在深宮不出來,不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們活該亡國。我就不一樣。
近臣們紛紛誇讚皇帝南巡北巡西巡之功。
李淵也在近臣中。
他聞言後嘴上附和,心裡不以為然。
古代確有喜歡巡狩的明君,但沒見過帶著妃嬪宮女行宮樂人巡狩的明君。
楊昭與自家二郎三郎熟悉,李淵與太子楊昭的關係也較親近。
李淵很欣賞太子楊昭,常與朋友說若楊昭繼位,定是一位仁明之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太子的臣子,是他們的幸運。
楊昭身死給了李淵很大的打擊。
他素有濟世安民的念頭,才會給二兒子取名為“世民”。
在這之前,李淵只是想成為如高熲、楊素那樣的國之重臣,稍稍一點的奢望也就是結局要比高熲、楊素好,不僅自己一輩子得皇帝信任,自己的兒子們也能成為國之重臣。他所想的“濟世安民”,也只是身為臣子輔佐君王濟世安民而已。
但跟隨楊廣御駕親征這一路,“皇帝”的光輝形象在李淵面前緩緩崩裂。
楊昭之死,給了李淵原本理想重重一擊。
文臣武將,當生活足夠富足後,“利”已經滿足,想要的就只剩下“名”。
這樣的皇帝,真的能完成自己濟世安民的願望嗎?
李淵很早就對楊廣生出了不滿和警惕之心,太子之死,第一次讓他對楊廣生出了不屑之心。
這樣的皇帝,這樣昏庸還不自知的自大愚蠢皇帝,憑什麼立在自己上頭?
如果是自己,如果是自己……
他打了個顫,警覺自己居然生出了忤逆之心,驚出了一身冷汗。
李淵趕緊將心中的僭越之意抹去,但念頭一旦升起,就在心底紮了根,只等一場風雨發芽。
李世民和李玄霸得知太子病逝後,立刻向楊廣請求回去拜祭。
楊廣已經得到了楊昭找許多人“託孤”,只有李世民和李玄霸傻乎乎應下的事。
他在兒子病逝後只假裝悲傷了三日就繼續大擺宴席,也有這個原因。
楊廣很生氣。
楊廣最厭惡的就是別人質疑他的能力,質疑他的統治不夠穩固,質疑他治下的大隋不夠強盛。
楊昭此舉,
把楊廣的禁忌踩了個遍——楊廣還活著,楊昭居然向其他人託孤,還敢擅言儲君之位,甚至說出害怕兒子和兄弟自相殘殺的話,楊廣能不生氣?
若不是楊昭已經死了,楊廣簡直動了廢儲的心思。
但又正因為楊昭這個一直順著他的兒子在臨死之前說出瞭如此多的禁忌之語,楊廣無論如何沉浸在宴席中,也無法將這些話忘記。
對楊昭託孤的人,楊廣也很厭惡。
不過他不是厭惡李世民和李玄霸,而是厭惡那些不敢答應的大臣。
雖然楊廣憤怒楊昭的瘋癲之語,但朕的太子都求你們了,你們居然不答應?而且朕一定不會讓後代重演自相殘殺,朕對朝堂的控制力可不是父皇能比的。楊昭“託孤”的願望很容易就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