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月,宋教仁案發生,孫中山從日本趕回上海,在黃興寓所召開第一次黨內領導人會議,就如何因應進行研判時,即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當時,一種意見以為,民國既已成立,所以對宋案這種非常事件宜依據法律,透過正當途徑解決;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該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採取同樣的手段去對付袁世凱。孫中山則認為,“吾黨欲再造共和,非武力相抗不可。”明確而堅決地主張興師討袁。但他的主張和前兩種意見一樣,同樣遭致了大多數人的反對。由於莫衷一是,在那次及以後又召開的兩次會議上,都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可是,就在國民黨猶豫觀望之際,袁世凱卻與英、法、德、日、俄五國簽訂了《善後借款合同》,向五國銀行團獲借2500萬英鎊,籌足了軍費,開始進行對南方革命力量發動戰爭的軍事部署。
“不,我想他們都應該意識到了,即使我黨一再妥協退讓,袁世凱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我對明天的會充滿信心。”
“那先生是擔心雙方軍力太過懸殊?”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不是很多嗎?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孫中山一個個掰著指頭舉例,彷彿那也不足太過擔心。
“那先生還擔心什麼?”
“一個人。”
“誰?”宋慶齡對孫中山的回答頗感訝異。
“蔚子。”孫中山說,“不知他已平安到了重慶沒有。”孫中山提到的蔚子,叫張青林,是他十分信任的一位部下。
“你派蔚子去重慶了?”
“我叫他將我的意見給熊錦帆帶去。”
“你是要熊錦帆立即起兵嗎?”
孫中山搖頭。
“蜀軍共五個師,擁袁勢力佔了四個。雖說熊錦帆的第五師是精銳之師,但寡拳難敵四手,打起來會吃虧的。”
“先生就是為這憂慮了?”
孫中山再次搖頭。
“我想,此次討袁一旦開戰,主戰地必在贛、寧……”
孫中山是政治家、戰略家,而非具體的軍事指揮員,顯然,他心裡考慮的是全域性而非區域性。對決戰將在哪裡發生,是他不能不預從戰略上做出的判斷。
“先生是這樣看的?”孫中山的思維太過跳躍,從擔憂一個人瞬間跳到對即將發生的戰爭主戰地的預測。這使思維同樣敏捷的宋慶齡感覺也跟不上了,以致眼神裡露出了一絲疑惑。
“是啊。就像棋手博奕,不能不預為佈局。”孫中山說。
從一個人到戰爭的主戰場,二者之間出現了聯絡。
“那先生派遣楊體銳、於化卿去豫、陝,又派蔚子去四川,都是為此做出的佈局了?”在四目相對電光石火的瞬間,宋慶齡的思想跟孫中山又走上了同步。
“派楊體銳、於化卿分赴洛陽、潼關、西安,我是希望鎮嵩軍統領劉鎮華、陝軍第二師師長張鍅及陝督張鳳翽諸人能在豫、陝響應討袁,即使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希望也能保持中立。”
“那蔚子的任務呢?”
“熊錦帆是黃花崗起義的老戰士,是堅定的革命黨人,蔚子去那裡的任務當然有所不同。”
接著,他把張青林要去執行的任務概括地講了一下:
敵強我弱,一旦決戰中南,只能靠出奇制勝。他希望熊克武第五師在南方戰爭初起階段不要跟著發動;相反,要在表面上跟胡景伊妥協,直到最緊要關頭,作為一支可貴的增援部隊加入決戰,直擊北洋軍後腰。那樣,在這場軍力懸殊的較量中,也許就能創造出淝水之戰一樣的奇蹟。
“哦,你是想讓熊錦帆‘王睿樓船下益州’?”
孫中山點點頭,向宋慶齡投去讚賞的目光,說:
“但是,這就首先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