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楚朝堂之上的這些朝臣們,不是萬丞相的人,就是胡尚書的人,大部分號稱中立的都是牆頭草,既不想得罪萬丞相也不願意跟胡尚書對上,真正忠於他的不過兩個人,但是這兩個人能力一般,格局有限,很難挑擔子,楚成帝是懶得上朝聽這些朝臣們打嘴皮子官司,卻不代表他就真的什麼事都不管了,楚成帝畢竟是幼年繼位的皇帝,一幫子只忠於他的直臣是必須要有的,而這個李若松,很明顯符合他的要求。
李若松是這次恩科會試的頭名會元,殿試的時候要坐在第一排第一個位置上,楚成帝其實在一直在觀察李若松,越看越覺得此子不同尋常,一般人若是被他一直看著多少都會有些慌亂,李若松卻淡然自若,明知道自己在觀察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步調做事情,這份心性就已經讓楚成帝對他比較滿意了。
所有參加殿試的進士之中,能夠這麼快就下筆的人不多,能夠下筆快且思路清晰的人就更少了,還別說這裡面也需要引經據典闡明觀點,李若松在寫完第一張紙之後,楚成帝對他的回答非常好奇,作為原本就不怎麼注重規矩的人,楚成帝自然是讓自己的心腹直接去看李若松的回答,總管大太監去看了,回來跟自己匯報了,不僅沒能讓自己平靜下來,反而讓自己愈發好奇起來,想著反正都是自己閱卷,楚成帝就乾脆讓總管大太監把李若松的卷子收上來自己看看李若松的字寫的極有風骨,楚成帝第一反應便是字如其人,名如其人,李若松每一個字都寫的猶如絕壁蒼松,筆挺而凌厲,卻又不失穩重,光是看字,楚成帝對李若松的好感便又上了一層,加上李若松只娶了一位正君,成親前無通房,成親後無妾室,即便自家夫郎有孕期間也沒有納過妾,楚成帝覺得李若松在這方面很像自己,只鍾情於一人,天下其他人再好對於自己來說不過是浮雲罷了。
李若松的答卷開篇寫道:君富即為朝廷富,朝廷富即為大楚富,大楚富即為國富。&ldo;藏富於民&rdo;、&ldo;藏富於國&rdo;,是治國之道、興邦之策。但是,到底是&ldo;藏富於民&rdo;好,還是&ldo;藏富於國&rdo;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千百年來,不少先賢都對此有過爭論,《尚書》中有&ldo;裕民&rdo;、&ldo;惠民&rdo;的觀點,《周易■益》有&ldo;損上益下,民說無疆&rdo;,先聖荀子曰&ldo;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rdo;,即民富自然會有國富,朝廷當以民富為先,在松看來,並非如此大楚若是一條大河,大楚的百姓就是無數小河,大河固然重要,但大河是由眾多小河流匯聚而成的,朝廷和百姓是&ldo;源&rdo;和&ldo;流&rdo;的關係‐‐小河是源,大河是流,小河有水,大河就會波瀾壯闊。反之亦然,小河不可或缺,但若大河無水小河干,只有大河有水小河才能夠長流不斷,朝廷與百姓本應為相互依存彼此扶持之關係,而非彼此對立之關係,民富與國富也不應該存在孰輕孰重之分,卻當有誰先誰後之分。
在朝廷沒有充足的軍餉、沒有富餘的國庫,外有強兵威脅,內有饑民紛擾之時,國富當為優先,在朝廷有了富餘,外可震懾諸國,內可護持百姓之後,再還富於民,才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國強民安。
楚成帝看到這裡,也不顧自己是坐在德政殿之上,直接高聲喝彩道:&ldo;好,好,好,李會元此文深得朕心,寫得好,寫得好,文安,看看李會元的文章寫完沒有,若是寫完了,不需要封名,明日上朝直接在朝堂之上念給那些朝臣們聽聽,讓他們好好聽聽,一幫子口中喊著為民請命的人,自詡清官儒士的人,說什麼都不同意加收商稅的人,都應該好好通讀此文,文安,擬旨,清江府舉子,恩科會試頭名會元李若松,欽點為殿試一甲頭名狀元。&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