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很賞識薛弼,他在軍事方面有驚人的天賦,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每次都能讓趙桓感到很滿意。 這一次趙桓並沒有詳細告訴薛弼這仗該如何打,只是讓他制定出一個作戰計劃,在一個月內拿下交趾,就是這麼一個要求。 所以薛弼只能靠他自己的軍事才能來制定這場作戰計劃,而薛弼制定出來的製作戰計劃讓趙桓大為驚訝。 因為這作戰計劃居然跟一百五十年後蒙古人第三次入侵大越國的行進路線如出一轍。 也就是說,關於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征服大越國,薛弼跟一百五十年之後的忽必烈想法高度一致。 因為皇帝要求一個月之內拿下大越國,那需要動用的兵力將會是舉國之力,薛弼制定的策略是,動用三個戰區的兵力,共計約五十萬人馬,分別是江淮戰區,京湖站區和川陝戰區,只留下了北邊的華北戰區和京城附近的京畿戰區來應付金軍的入侵。 三個戰區的兵力,包括南方新兵營和軍事指揮學校的兵力,共計五十萬人來打這一仗,在二月一日發動攻勢,三月一日前控制整個大越國全境。 二月份正好避開了大越國炎熱的氣候,避免雨季造成的瘟疫等問題。 大越國的軍隊目前只有十萬人,兵力懸殊,這一仗怎麼看都是十拿九穩的。 可是趙桓就是因為看到了這個作戰計劃之後,心生警覺。 一百五十年後的蒙古三次入侵大越國,都是慘敗,而自己這一次對大越的征戰,作戰計劃又跟蒙古人第三次如出一轍,會不會重蹈覆轍? 這不得不讓皇帝趙桓警醒。 要知道,一百五十年後的蒙古國橫掃世界,往西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把整個亞歐板塊攪了個天翻地覆。 可是,蒙古人卻在大越國這裡遇到了滑鐵盧。 雖然蒙古鐵騎在大越國三次戰敗,有相當大的地緣因素,因為蒙古人擅長騎兵運動戰,靈活機動的打擊敵人,很不習慣熱帶叢林的溼熱氣候。 而越南除了紅河三角洲地帶是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几乎都是山地,不適合蒙古騎兵的大兵團作戰,這是蒙古人無法發揮他戰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不是決定因素。 因為蒙古人也曾經打過很多次山地戰,比如在入侵大宋的時候,大宋的很多地方也都是山地和叢林。 再比如入侵大理國,大理國同樣炎熱,而且多山,最終蒙古都拿下來了,可是偏偏就是大越國拿不下來。 很多史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各自的論斷意見,對於這些理論研究,皇帝趙桓看過很多,雖然有客觀因素,但也有主觀因素。 不管怎麼樣,連續三次戰敗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明一點,要想征服大越國,單純的武力未必有效。 強大的蒙古都無法拿下大越國,而現在的宋朝軍隊,趙桓冷靜的客觀公正的分析,是絕對比不上強盛時期的蒙古鐵騎的。 蒙古鐵騎都無法拿下的大越國,大宋未必就能一舉拿下。 而且,就算拿下也未必守得住。 因為皇帝趙桓想到了後世明朝對大越國的戰爭。 那場大戰明朝獲勝,並控制了大越國全境,將大越納入大明的版圖。 但是,明朝拿下了大越國只佔據了二十年。 雖然明朝也對大越國採取了懷柔政策,進行文化移植,任用大越人當官,甚至還給大越的皇室立碑封諡號等等籠絡人心的手段,但仍然遭到了大越國人此起彼伏的反抗。 最終,隨著大明國國力的衰弱,二十年之後不得不撤離了大越國,使得大越重新獨立。 這些歷史史實都在提醒趙桓,解決大越的問題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許征服不成問題,但要真正把它吃下來,問題多多,弄不好損兵折將,費力不討好。 趙桓望著巨大的地圖陷入沉思。 良久,他終於用拳頭狠狠砸了一下手心,他要採用法國殖民戰爭時期法國人對越南的法越戰爭使用的蠶食招數。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曾經對越南發動了侵略戰爭,透過二十多年的逐步蠶食和殖民化,最終征服了越南,使得整個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並實現了八十年的殖民統治,而且這期間沒有遭越南人的強烈反抗。 因為法國人的殖民統治十分有技巧,他們用了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