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是一代梟雄,他原本只帶著一隊兩千人的殘兵敗將逃到中亞去,可是他建立帝國之後迅速擴張,征服了高昌回鶻、西喀喇漢國,東喀喇漢國以及花刺子模、塞爾柱帝國等,疆土極為遼闊。 他的軍隊威震中亞,甚至震懾到了歐洲,趙桓對這一段史實決定利用,等到西遼把中亞這些國家乾的都差不多了,那時候自己再出兵坐享其成。 不管是誰,哪怕是西遼,大宋要麼將其作為藩屬國,像大理國那樣,要麼就把它滅了,但現在趙桓還不想動它,所以結盟是最好的選擇。 只有結盟之後西邊得到安寧,甚至有所助力,他才能全力以赴地將精力放在東南亞,徹底解決東南亞的問題。 耶律定出使大遼是最好的,只要大遼朝與大宋結盟,那麼高昌回鶻作為西遼的附屬國,自然就跟著西遼成為大宋的盟友了。 而喀喇漢國此刻還沒有被西遼征服,但就把它交給大遼去處理好了。 耶律定從軍中選了一支兩萬人的軍隊跟隨自己出徵西遼。 一路往西,到達了隴佑都護府的端頭約昌城。 到了這裡,他並沒有著急著領軍進入高昌回鶻,而是在邊境駐紮,然後派出使者帶著他的親筆信先進入高昌回鶻前往西遼的都城葉密立。 都城裡耶律大石接見了耶律定派來的使臣,看完耶律定寫的親筆信之後,他有些難以置信。 由於訊息的閉塞,雖然他知道大宋正在跟金國作戰,但是戰況打的如何他其實沒有很多準確的訊息,他希望大宋痛扁金國替遼朝報仇,雖然他覺得這個不太可能。 他始終覺得他是一個遼朝的臣子,所以建立的國度也仍然稱為遼,那麼滅國之仇是一定要報的,自己報不了,大宋能替他報也好。 而現在大宋來找他結盟來了,一方面他很高興,說明他得到了大宋的認可,大宋認為他是個人物,有與之結盟的必要,足以證明他取得的戰績已經引起了大宋的高度重視。 但是他又擔心引狼入室,大宋會不會藉著與他結盟的機會對他的西遼動手腳? 所以他安頓了使臣,召集了朝中大臣商議此事該當如何。 朝中大臣一致認為應該與大宋結盟,遠交近攻,這是人所周知的規律,西遼跟大宋相隔萬里應該友好往來,互通有無。 因為雙方對於對方都沒有直接的威脅,更多的是利益的驅動,他現在西遼正愁沒法得到大宋的精美物資。 如果能夠跟大宋結盟,那麼這些東西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從大宋購買,甚至要求大宋低價賣與他們,反正大宋很富足。 得到大臣們一致贊同之後,耶律大石定下心來,寫了一封回信,讓大宋使臣先回。 可是大宋使臣走了之後,在皇宮裡,昭德皇后蕭塔不煙卻很不高興,埋怨耶律大石做事太過草率。 耶律大石忙問緣由。 昭德皇后說道:“大宋從來言而無信,當初與咱們結盟,金國起兵的時候,大宋卻偷偷跑去跟金國人結盟,轉而進攻咱們幽州,背後捅咱們刀子。 大宋如此言而無信,咱們還跟他們結盟,難道被大宋騙的還不夠嗎?” 耶律大石撓撓頭,這件事他當然記得,而且也很不爽,可是目光要往前看,現在與大宋結盟對西遼有諸多好處,便耐心的解釋自己的推測,解說可以從大宋得到的好處。 可是昭德皇后卻更不高興,說耶律大石只顧著眼前,只看得到好處,卻不知道危險,假如把大宋招到西遼來,指不定什麼時候虎視眈眈的大宋就會取而代之,那時可沒有什麼後悔藥。 被昭德皇后這麼一說,耶律大石又有些猶豫了,不過都已經寫了信願意結盟,讓耶律定來都城商議,假如又翻臉也不好。 聽耶律大石這麼說了,昭德皇后眼珠一轉,說道:“既然這樣,那等耶律定來了,陛下可以獅子大開口,多要好處,多提對咱們有利的條件。 如果他答應了,那咱們可以佔盡便宜,而且還不用害怕他們對咱們不利,如果他不答應,那就是他們的錯,也怪不到陛下您。” 眼見耶律大石心動,昭德皇后接著說道:“陛下應當讓耶律定只帶二百人前來,其他人留在大宋邊境,不得進入高昌回鶻地界,以免他們趁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