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趙桓目光望向了岳飛、韓世忠和牛皋,說道:“你們三人各率本部兵馬共計三萬人。在金軍撤離之後,北渡黃河,經過滁州,翻越太行山脈和太嶽山脈進入汾河平原。 在朕規定的時間出現在汾河平原的汾河峽谷出口處一百里以外設伏,等著金軍從河谷裡出來,在平原上把他們消滅。 金軍經過將近兩個月的長途跋涉和一路的我軍的狙擊,他們糧草斷絕,餓了那麼久,已成強弩之末,就是一群待宰羔羊,替朕把他們全部消滅,最好能生擒活捉完顏婁室和他手下那幾名大將,若不行死的也好!” 根據史料記載,趙桓知道了這一次婁室進入關中燒殺搶掠,攻克城池,然後沿汾河河谷北撤,經太原返回山西雲中。 對婁室的整個行軍路線和進攻城池及時間他都瞭若指掌,因此制定了這個作戰計劃。 可是在岳飛等人聽來,卻如小孩過家家一樣。 聽起來好像婁室要按照皇帝的安排來走一樣。 搞清楚,那是別人,不是皇帝陛下您的親兵啊。 可是這些話也就只能在岳飛肚子裡想想而已。 之前他曾兩次質疑皇帝陛下的作戰計劃,但事後證明都是他錯了,皇帝很寬容沒有追究他責任,反而勉勵他。 而這一次,他同樣覺得皇帝的作戰計劃太兒戲。 戰鬥必須要隨機應變,怎麼可能制定出這麼準確的戰鬥方案來呢? 如果他是婁室,就不會北進汾河河谷,而是會殺回汴梁,經華北平原北進,一馬平川,豈不是比穿越艱險的汾河峽谷要安全容易得多嗎? 若是那樣,那他們五軍五萬人馬就會白白等候在關中及汾河平原上,無法與金軍主力作戰。 而金軍會橫掃整個華北平原,因為那邊都空虛了,宋軍主力全被皇帝派到關中去了,那才叫尷尬呢。 剛才他原本想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的,但是,皇帝早就說過,只要是皇帝欽定的作戰計劃,不明白的可以問,但不允許提出任何修改意見。 所以,話到嘴邊他還是嚥下,抱拳拱手領命。 趙桓看得出岳飛對自己作戰計劃心存疑慮,包括韓世忠等人,只是沒說出來。 趙桓也不解釋,只對岳飛等人緩緩說道: “若你們不能堅決執行朕的作戰計劃,朕不勉強。朕會派其他大將領兵前去。現在反悔,還來得及。” 的確,這個時候的岳飛等人都是初出茅廬,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概,對自己這個皇帝制定的作戰計劃沒有足夠的信心。 而且,自己這作戰計劃看上去的確有些兒戲。似乎金軍就是提線木偶,一定會按照他的計劃來行走似的。 萬一別人不是這麼走,那全部都落空,反倒延誤了整個戰鬥。 可是,趙桓知道的很清楚,歷史就是這麼發展的,歷史的車輪不會改變。 因此,金軍一定會按照他的預測行進。 這一戰,不用岳飛和韓世忠這樣的猛將也能完成,因為他們要殺的不過是已經餓了一兩月,又長途跋涉了上千裡,疲憊不堪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 之所以派岳飛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想促成岳飛跟太行山上王彥的和解。 王彥也是一員猛將,他後來組建的八字軍非常厲害,也是抗金名將,但是他跟岳飛有過節。 趙桓希望這一次能化解兩人的恩怨。 可是,如果岳飛和韓世忠執行不堅決,會毀掉全盤計劃,那說明他們此刻還不成熟,趙桓不介意換掉他們的二人,換一個聽話的大將前去。 聽到趙桓這麼說,岳飛和韓世忠都是心頭一凜。 他們明白他們心頭的嘀咕已經被皇帝看穿了,兩人急忙撩衣袍跪倒在地,磕頭說道: “臣領旨,絕不敢對作戰計劃有任何更改。一定不折不扣的執行。” 趙桓這才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點頭說道:“如此甚好。” 離開了睿思殿,到了外面,岳飛跟韓世忠嘀咕: “皇帝說金軍四月十六號會撤兵,完顏婁室會西進,這麼肯定,這個……是不是有點不靠譜?金軍真的會按照咱們皇帝所想來做嗎?難道官家能左右金軍的決策?” 韓世忠也是搖頭苦笑:“說實話,我也表示懷疑,在之前我們也曾經懷疑過官家做出的決定,可後來證明我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