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陸路運輸成本高昂,陸路運輸只適用於短途。 只要有河流的地方,長途運輸通常都是水運。 可是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通航,大部分的運輸還得靠陸地。 道路修建也是趙桓來把錢直接交到百姓手中的機會,戶部當然沒想到皇帝會有這樣心思,所以沒算勞動力支出的費用,道路修建的預算明顯偏少。 梅執禮接著陳述道:“還有一項就是官營手工業,皇城文思院大量的作坊每年都是有固定投入的。這一筆開支是一百五十萬貫。” 宋朝的文思院是皇家制造總局。專門負責製造非常精美絕倫的裝飾品和各種新奇玩意兒給皇室使用。 文思院有東西兩坊,高度細化的分工,門類繁多,工匠多達上萬人。 梅執禮接著說道: “第七項開支是科舉考試和各級衙門的官學支出。科舉考試三年一次,費用倒不算大,主要花在各州縣的官學以及太學。” 宋朝非常注重教育,尤其是掃盲等基礎教育。 從縣州一直到中央都設的有書院,還有大量的民間私學,朝廷的最高學府太學,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統。 在建康年間,太學的學生已經多達三千八百人,下設武學、力學、商學、數學、醫學等十多類專門學校。 宋朝印刷術的普及和紙張製造的進步,使得書本的成本大幅降低,圖書印刷數量遠超前朝。《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識字本早就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還有一些比較發達的州縣,官學和私學聯合利用,農閒時節進行掃盲教育,辦了大量的學堂,冬季農閒教導農家子弟識字。 不過趙桓覺得還不夠,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後勁,一個國家能否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如何,國民的素質越高,國家發展的後勁就越大。 經過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才能夠發揮更大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方方面面推動整個國家的繁榮富強。 教育是一個基礎性、持續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 不過這一次戶部預算投入到教育這一塊的經費卻不太多。 大宋朝全國二十四路,目前在讀的太學及州縣官學的學生總共有十六萬七千人。 收取的學費有三十萬貫,學校還有田產,每年產出來的糧食供學校學生使用。 全國教育支出只有二十六萬貫,也就是說,宋朝辦教育是稍稍盈利的。 在科舉方面,宋朝同樣不吝惜錢財,凡是透過了鄉試,可以進京城參加謝試和殿試的考生,只要沒有路費,就由朝廷支付,這種制度也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軍事教育方面宋朝其實做的非常好。 早在仁宗朝時期就開設了武學,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到宋欽宗建康年間時,從中央到地方各州縣都普遍設立了武學。 不僅教騎射,而且還要學兵法。 武學的學堂分上舍、內舍和外舍三等,每年春秋要進行考核,以便評定學生等級。 除了軍事理論之外,甚至還要教授氣象、地理、策略等其他相應的學科知識。 在武學中評判優等的上舍生,才能夠直接參加皇帝主考的殿試,除了科舉的文度之外,宋朝同樣有武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 武學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評,騎射透過之後直接授予武官。 這一套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趙桓需要做的是改革教育內容,擴大教育規模,形成更符合實戰的軍校。 宋朝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在趙桓看來雖然還不夠,但是實際上在整個封建王朝中,宋朝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僅空前,而且絕後,各朝代都遠遠不及宋朝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這造就了宋朝在文學藝術領域取得的傲人成就。 在教育這一塊,趙桓決定進一步投入經費,擴大教育規模和種類。 梅執禮接著彙報在文教方面的開支。主要是朝廷用於刊印各種書籍的費用和補貼。 宋仁宗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加上造紙術的普及,宋朝刊印了大量書籍,包括《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等。 宋朝對醫學典籍的整理工作做得非常好,刊印了大量的醫學方面的經典,傳承後世。 比過,這一塊的預算只有區區十萬貫,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