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尊傳下道經,道首與道行深厚這可得道蘊,傳下真言,稍有所成修道者可得法。分為功法與技法。”
“佛家也是如是,佛陀傳經,佛法高深者言密,佛修可悟得佛理,分心身雙修兩類。”
“武夫只論功,只修技,只修內力,求到巔峰才合道。”
“我們儒家卻不同,自初始不納靈氣,不修內力,不參佛法。”
“唯有讀書萬本,識得基本禮義廉恥,知善惡有別,懂師徒父子,學琴棋書畫。”
“不開聖宮,便是一生文弱書生。”
“而開聖宮,出口便是法。悟透即是真言。”
“在儒家第一境,天資聰穎者,便可得言出法隨。以浩然之氣,以筆墨口舌,道盡不平事,道盡自知理。”
說到這裡,於浩才又說:“以上乃是書生、道士、和尚和武夫之別,你一時不懂,自可不必理會,以後必然與之接觸後知曉這些。”
“今日我們就只談儒修之事。”
“我們書生修行,從不假外物,一篇警世文章,便如同金玉良言,有天資者聞之養自身之浩然,就可破境。”
“大概而言,像這樣的文章,可分為聖人語錄,作經書傳下後世,千秋百代,永不凋零,是乃文宗聖法,勝過萬千修行秘道。”
“聖人傳經書、大儒寫真言、書生寫字義。”
“雖無所悟,即便文章繁華蓋天下之絕,卻自然空靈萬分,亦然是無功而已。”
“書生必然要讀天下書,行天下路,悟天下理之後,寫得字義、事實之後,才可以傳下真言。”
“比如,你作下一詩詞,雖驚覺天下,名冠一時,但不過是無病呻吟,強作虛假,於你而言,此只是傳世字義。能留名於世,卻無法證得自身浩然之氣。”
“反而可能後來者,復讀你所作詩詞時,一篇詩文經義,如久旱逢雨,自得破境,雖無名氣傳世,卻自得浩然在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未必屬於己,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些話,你以後便可好好體會了。”
陸成聽了,倒是十分認同,就像前世一樣,有些歌的原創者,可能還唱不出那首歌的靈魂,而那些歌,仿若天生已成,就是在等待著它的有緣人,再賦予它靈魂。
作一個類比,寫出好詩詞的人,未必能夠將其轉化成真言,但是有悟性的人,卻是可以將其轉化成真言,
自身與世界,與天地大道、與浩然接軌的真言,溝通的渠道。
於浩見陸成聽得認真,而又笑道:“自然,須言,為師此番話,本意可不是要你不去作文章,而只是去讀文章。”
“你可知,為何書生鑄就聖宮之前,需讀書萬本?就是為了尋找能夠與自身相悟,相合之錦繡文章,”
“通透其理,如混菩提灌頂,浩然自知。”
“但須知,天下正理,天下真言,大多都出自名儒之口,錦繡文章,一出口,便已然成了真言。後來者,即便再如何悟得,也不可能將其變成自身的真言。”
“天下儒家真言,九成七都屬於讀書人自身所創,偶有漏者,想與之再和,卻是千難萬難。”
“所以,讀書一道,雖悟性為最,但才氣方是根本,若無才氣加身,只去悟他人已告之理,不過也是看貓畫虎,僅得其形而已。”
“能得浩然者,都是才氣不弱之人。但有才氣者,卻未必能夠得浩然。”
“這就像修道者的靈根,與佛家的佛性,武者的根骨,相差不遠。”
“我知道了,老師!”陸成聽罷,就趕緊稱謝。
讀書,便能夠提升修為,也不失為另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反而更加適合陸成這個想要好好體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