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敵之作戰摜技,為包圍迂迴,如果我們採取防禦,死死地擺在一塊地上不動,則剛剛便利於敵之迂迴包圍戰法之實施,反之如果我們採取進攻,則迫敵處於應戰地位,而我們還能將敵包圍殲滅。
8、中**隊素質不齊,各部戰鬥力強弱的懸殊,敵深知我們此弱點,敵有時特別注意,找我戰鬥力弱的軍隊打。如我取守勢,敵一將我弱的軍隊突破,則我強的軍隊亦受影響而不得不隨之而退。如此,使我強兵變成弱兵,弱兵則成潰兵。如我取攻勢以迅速秘密之各軍突擊到敵身上,則敵無法專門找我的弱兵打,如此,則我的弱兵亦變為強兵,強兵則成為雄兵了。
9、戰鬥的目的是壓倒和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和奪取敵人的武器,只有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才能勝利地結束戰爭之局。進攻戰法是達到此目的的基本手段,任何國家之軍事理論皆同具此見解。防禦是不得以時才用,而且要防禦能達到任務也必須在防禦中實行進攻(攻勢轉移,或反突擊),或以野戰軍的進攻配合防禦,因此在這點上說來我們也應當採取進攻戰法。
劉振風津津有味的看著這些運動戰的戰略思想,真是配胃口啊,他的國民衛隊最受不了的就是防禦,死板的防禦,劉振風一直堅信,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只有進攻,才能將敵人壓制住,才能取得勝利,
他迫不及待的又看了下去。
這個師長得出的結論就是:從各方面的事實,說明一個問題:要爭取抗戰最後勝利,我們在軍事上只有採取進攻戰法,才能發揚我們的長處暴露敵人的弱點。我們只有採取進攻,才能消滅敵人的進攻,才能對付敵人的進攻,但敵人的進攻有許多困難條件,而且它的進攻並不高明,它的進攻指揮並不好,它犯了逐次使用兵力的錯誤。我們如果採取進攻一定比敵人好,一定能大量地殲滅敵人,開展新的大的勝利的戰局。
“好,真是太好了,孃的,很配我胃口啊~~”劉振風大叫著。
接著,這位師長又論述了中**隊為什麼不採取進攻戰略這麼好的辦法:
1、有些人錯誤地瞭解“防禦戰”、“持久戰”、“應戰”、“守土抗戰”、“焦土抗戰”等名詞的意義和內容,他們把政治鼓動的口號(如“不失一寸土地”)來運用到軍事行動中去。曾經有這麼一位師長說:“我們本來可以向敵人進攻,消滅敵人的,但因為吃了‘守土抗戰’之虧,如果不是‘守土’二字,那我們早會攻擊前進,就會消滅敵人了。”一個師長對“守土坑戰”的瞭解是這樣,可知他們的誤解是如何驚人,“應戰”他們說是敵人來我才打,“持久防禦”他們說是“守住陣地的持久戰”,在他們頭腦裡同時也錯誤地瞭解進攻,以為進攻必須是攻堅,因此“防禦”就成為他們當然的觀念。
2、有些人則存在著儲存實力的觀念,缺乏消滅敵人的觀念,不願意自動地去打敵人,消滅敵人,而只是等敵人來了,才加以抵抗,敵人不來便謝天謝地。結果造成只採取防禦的方法,而只想消極地儲存自己的勢力。
3、曾國藩主義的傳統:主張“防是主”“攻是客”“以守代攻”“以逸待勞”“以靜制動”這種錯誤的戰術,不僅有人實行這種戰術,而且有人提倡實行這種戰術。
4、堡壘主義的傳統:許多軍隊打過紅軍的,相信堡壘主義,他們在第一期抗戰中都很積極地去建築工事,一味地相信工事,相信堡壘,依靠堡壘,結果是隻能採取單純的防禦,而造成許多失利。
劉振風看完之後,感慨萬千,雖說來著後世的他,很多戰略思想都要比這個時代的人要開闊得多,但是,很多方面,比如說運動戰,他也只是在後世知道運動戰大致上是怎麼打的,但並沒有深入分析過,這篇論文性的文章給了他很大的啟示,或者,宜昌之戰可以以另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