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喪母對王國維的影響有哪些呢?也許我們可以從王國維自己的記述裡面找到線索。王國維後來說,古今的詩人,幼年有很多是膽小的,而想像的能力,確實是從這裡得來的。王國維小時候比較&ldo;畏葸&rdo;,膽子小。不過這膽小倒不是全部來自幼年喪母。因為人們很可以假定:王國維若是幼年不喪母,而是深得慈母長期精心照料,有可能變得更為懦弱膽小。
王國維在母親去世後,靠祖姑母範氏、以及叔祖母提攜撫養。他還有一個姐姐,叫王蘊玉,比他大5歲,也這樣跟著祖姑母、叔祖母過活。
王國維7歲,到附近讀私塾,啟蒙老師是潘緩昌(紫貴),受的是傳統啟蒙教育。內容大抵有&ldo;帖試&rdo;或&ldo;帖括&rdo;之類的科舉文字、八股文章,特別空洞死板。家有藏書五六篋,除了他不喜歡的《十三經註疏》,每日從私塾回來,他都要翻閱這些雜書。從王國維後來的教育觀點看,他顯然不喜歡這種讀死書的做法,以至聽說光緒帝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時,高興得了不得。
次年,恰逢全家搬往城內西南周家兜新屋。對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搬新屋不是一件小事情,何況這一搬就搬到西鄰城腳、北臨小河、南隔城牆、可與錢塘江相望的好去處呢!這是一所二進庭院,坐北朝南,在正房樓上可以望見錢塘江洶湧奔騰。王國維在江邊,一住就是12年,直到22歲,親見錢塘江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於是有&ldo;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rdo;之嘆。後來,海寧市政府將此處王國維故居修繕一新,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佈置了&ldo;王國維學術成就陳列室&rdo;,以示紀念。王國維身在江邊時,大概沒料到百年之後,人間世會換成這樣吧。
之後比較重要的事件就是光緒帝親政。這件事看上去跟王國維並無直接影響,但第二年,也即1888年康有為就上呈《上清帝第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等變法主張。這樣就影響到王乃譽。王乃譽喜談經世之學,大概就從這時候開始。父親的性格是很爽快的,逢人就講新學,吹&ldo;新政&rdo;,直談到別人捂著耳朵躲開,由於別人漸漸躲著父親,父親只好在家裡跟小字輩談。這對王國維觸動很大。
王國維十幾歲的時候學作詩文,並喜金石書畫。並已經開始以文會友,跟同縣的少年名士們相互切磋,頗有才子派頭,他被列為&ldo;海寧四才子&rdo;。
後來,王國維與大家&ldo;同舟赴府試&rdo;,結果沒有考取。於是重新振作,參加歲試,入了州學。
而此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清軍慘敗,全國震動,這對王國維來說,這也是一個轉折。個人生途困迫,國家戰事慘敗,掌管國政的西太后卻要慶祝她的60大壽了,她的壽禮就在頤和園。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海軍全軍覆沒,慈禧卻在那裡建園慶壽,而建園經費有人以為是李鴻章挪用海軍經費而來,對此王國維未置一辭,而1895年,清政府便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並賠償白銀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當時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到賠款的三分之一。真是大國風度,頤養天和了。這些對王國維影響極大。
而在王國維困苦潦倒的同時,北京城裡,康有為正在鬧他的公車上書,提出變法主張,但沒成功。於是回到廣州講學,學生中有一位就是梁啟超。康有為名聲為之一振,聽講的日益增多,兩年後達到百多人。之後年他又進京應試,適逢《馬關條約》簽訂在即,康有為馬上請梁啟超聯合廣東籍的舉人上書反對簽約,一時間轟動全國。此時王國維正是七尺男兒,熱血青年,追慕新學,極為迫切。但迫於窮困,想遊學而不得,卻有家事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