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汪精衛考取日本法政大學的官費生,東渡留學。又參加了孫中山在日本組成的中華革命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部長。與胡漢民、廖仲愷、陳天華等為同盟會出刊的《民報》撰寫文章,從此才以&ldo;精衛&rdo;為筆名而行世。
不久,汪精衛鼓吹革命,名傳海內。他的長兄兆鏞與舅兄劉子蕃,惟恐清廷追查,株連受禍,再三向他致函,勸誡他安分讀書,切莫妄為。他正在春風得意之時,哪甘就此退縮?為了不致逆拂長兄的意思,免得遭累家屬,想出個形式上&ldo;出族&rdo;和&ldo;退婚&rdo;的辦法,寫信回家,與汪家脫離親族關係,和劉子貞解除婚約。
當劉小姐接到他的來信和汪家退回婚約書的時候,不禁傷心,劉子蕃當然也憤憤不平,可是當汪兆鏞向他說明,汪精衛不但&ldo;退婚&rdo;而且&ldo;出族&rdo;的事實,揣知他是怕萬一出事連累家人,所以才有此番舉動,其苦心也就為劉子蕃諒解了。
劉子貞明白原委後,卻叫劉子蕃轉告汪兆鏞,不管他是不是形式上的退婚,她仍願等待他,不願意改嫁。
一次,汪精衛在公共場所作演講,他那瀟灑的儀態,雄辯的口才,十分受歡迎。當他在檳榔嶼演講時,當地富商之女陳璧君為他的風采所傾倒。陳璧君之父陳耕基是孫中山革命的積極支持者,經常捐款捐物。孫中山則定期將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帶給陳耕基。陳璧君在父親那裡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份令人振奮的報紙,一期不落,由衷地為主筆汪精衛犀利的思想、熾熱的膽識、飛揚的文采所折服。不但到處追隨捧場,還請他到家中,並且慫恿母親,捐了一筆鉅款,補助革命經費。
陳璧君成年以後,她父母曾把她許配給她的表兄梁宇皋。表兄妹兩人本是青梅竹馬的相知,兩人對這樁婚事,相當滿意。當陳璧君受到汪精衛鼓吹革命的影響,決定遠赴日本留學。
陳璧君退婚後,於1908年7月搭乘荷蘭客船來到日本,經孫中山&ldo;特批&rdo;,宣誓加入同盟會,到《民報》編輯部與汪精衛一起工作。陳璧君到《民報》後,成了未婚年輕編輯們的追求物件。陳璧君卻愈益傾心於汪精衛。可是汪精衛對陳璧君卻並不熱絡,也許因為他和劉子貞只是形式上退了婚約,事實上並未斷絕情義吧。
然而,陳璧君每當看到汪精衛那風流灑脫的儀表,聽到他那口似懸河的演說,不由得勾起她過去愛慕的初衷,於是又加強了對汪精衛的進攻。常常拿了文章請汪修改,拜汪精衛為師,請汪精衛教她作詩填詞。以此為由,常常到汪精衛的寓所去。汪精衛起初不知她的用意,總是認真教她。相處的時日一多,彼此之間自然增進了感情。本來當時見了女人還有點靦腆、拘謹的汪精衛,也被一個聰明而熱情的南洋女郎所軟化,漸漸地與陳璧君有說有笑,不拘行跡了。
陳璧君喜歡汪精衛的原因之一,竟是由於汪精衛像清教徒一樣生活,被人稱為&ldo;道學先生&rdo;,且汪精衛聲稱&ldo;革命家不結婚&rdo;。汪精衛對陳璧君說,革命家生活無著落,生命無保證,革命家結婚必然陷妻子於不幸之中,讓自己所愛之人一生不幸,這是最大的罪過。因而發誓道:&ldo;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rdo;。
而陳璧君不是找機會請他吃飯、相處,就是讀書。漸漸地,汪精衛對此有了警惕。當時他是一個熱血青年,反清志士,正準備進行一件驚天動地的行動,並決心犧牲自己,覺得決不能陷入兒女私情。不久,汪精衛就離開日本前往香港。這樣也就擺脫了和陳璧君的感情糾葛。
汪精衛到了香港,先去找和他特別知交的方聲洞。方聲洞介紹妻子曾醒和妹妹方君瑛與他相識。
方君瑛,字潤如,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