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現,從外國進口的物資中,麵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銷路非常好,而國內麵粉廠卻只有天津貽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豐以及英商在上海經營的增裕這四家。麵粉業的商機還非常大。
榮德生看出了麵粉行業的商機後,便把這一想法告訴榮宗敬。此時的榮宗敬也從幾年來廣生錢莊的業務和上海麵粉廠年年獲利的情況中認識到:&ldo;粉廠一業,關係到民生所需,倘在無錫產麥之區建設一廠,必能發達。&rdo;兄弟倆一拍即合。
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榮氏家族事業邁出了其決定性的一步:榮氏兄弟與從廣東卸職回鄉的朱仲甫合作,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建設,在無錫西門梁溪河畔的太保墩開辦了保興麵粉廠。榮德生挑了農曆二月初八這一良辰吉日破土動工,廠名之所以取名保興,是取其保證興旺的意思。
17畝地皮,四部法國石磨,三道麥篩,兩道粉篩,這便是他們麵粉廠的所有家當。雖然裝置簡陋,規模不大,產量也不高,以致有的學者認為它還不能稱做近代企業,而只是一家&ldo;機器磨坊&rdo;,但它畢竟是我國早期由民族資本經營的小型機器麵粉廠之一,是無錫歷史上繼楊藝芳、楊藕芳兄弟在1895年創辦的業勤紗廠以後的第二家近代企業。而且,作為榮氏兄弟創辦實業的第一步,它確實是榮家企業百丈高樓的奠基石。
保興麵粉廠投產後,由於封建勢力的詆毀中傷,導致麵粉銷路不暢,獲利甚微,朱仲甫失去了信心,便於1903年抽股重回廣東官場。此時榮氏兄弟擁有的股份增至24萬元,成為最大的股東。為了表示一個新的開端,他們將保興更名為&ldo;茂新&rdo;,由榮德生任經理,榮宗敬在上海任批發經理。榮德生切實地把好從選麥開始的每一個環節,不斷擴大生產,重用善於營銷的王禹卿,從而使他們生產的麵粉銷路大暢,還創出了&ldo;兵船&rdo;名牌。
在茂新麵粉廠日益發展的同時,榮氏兄弟根據&ldo;發展實業,應從吃著兩門入手&rdo;的指導思想,於1905年8月又集資建立了振新紗廠。開工初期,因經營管理不善,虧蝕巨大。後來榮宗敬親任董事長,榮德生親擔經理,兄弟二人齊心協力,振新紗廠才一改經營落後的局面,扭虧為盈。到1910年時,振新紗廠生產的棉紗在市場上已能與日紗&ldo;藍魚牌&rdo;相匹敵。
此時的榮德生兄弟算是成功地從金融轉向實業,再從麵粉業發展到紡織業,在實業界站穩了腳跟,在創業的道路上邁出了很好的第一步。隨後,他們又抓住辛亥革命及一戰中民族工業發展環境相對寬鬆的有利條件,採用設立新廠、租辦和收買舊廠等辦法,接連擴大生展規模。
麵粉業方面,他們在無錫新建了茂新二、三廠,在濟南開設茂新四廠,在上海創辦福新一、二、三、四、六、七、八廠,在武漢開設福新五廠。這12家麵粉廠生廠的麵粉約佔全國麵粉生產能力的234。
紡織業方面,添機至3萬錠。他們提議在上海、南京、鄭州增設三家新廠,卻遭到一部分股東的強烈反對。因為振新部分股東只想分紅,不願將贏利用來擴大再生產。榮氏兄弟只得毅然退出振新,去上海新辦申新紗廠。他們買下恆昌源舊紗廠改名為申新二紗廠,在無錫籌建申新三紗廠,在武漢建立申新四紗廠。至1922年,這四家申新紡織廠成為當時我國棉紡織行業的巨頭。
從1914年至1922年,榮家產業發展迅速,這種高速度不僅在中國絕無僅有,在世界產業史上也非常罕見。
1932至1933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列強紛紛向中國傾銷剩餘產品,其中棉布佔到進口貨物的將近一半;&ldo;九?一八&rdo;事變後,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