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六十七章 艱難的改革
王薄、孟讓在長白山舉旗造反;口號是“反徭役;反東征。”
此次東征;傾盡國力;河南、河北和齊魯距離東征戰場最近;依照就近徵發徭役以節約成本的原則;河南、河北和齊魯的平民被大量徵發。主要勞動力都去了戰場;耕種便成了問題;留在家裡的老弱婦孺也就勉強糊個嘴;無力上繳租賦。
東征需要糧草絹帛等各種戰爭物資;這些戰爭物資都要由地方官府承擔;而地方官府為了完成任務;只能加大徵繳力度;於是矛盾產生了。
天有不測風雲;偏偏此刻大河下游發大水;田地淹沒;顆粒無收。災民等待官府的賑濟;而官府陷入困境;不但徵繳不到租賦;反而要開倉賑濟;肯定完不成朝廷下派的任務;但這個任務是硬性指標;誰完不成;誰的官帽子就沒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子;官府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災民;把官倉、義倉裡本來用來救災的糧食等物資送往東征戰場。
災民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王薄、孟讓為了在大義上站住腳;贏得更多支援;提出了“反徭役、反東征”的口號。如果沒有東征;官府就不會無節制地徵發徭役;更不會把官倉、義倉裡的救災物資送往東征戰場;如果勞動力都在家裡;即便洪災爆發;也還有救災的能力;再加上官府開倉放糧;天災也不會演變成**。
然而;仔細研究一下這個口號;不難發現;它正好與朝中保守派的立場相符合。朝廷中誰反對東征?當然是保守派。保守派看到災民揭竿而起了;而且造反者提出了反東征的口號;遂順勢推波助瀾;竭盡全力破壞東征。不論使用何種手段;只要東征未能取得預期戰果;保守派便贏了;便給了他們反擊改革派的“鋒利武器”。
退一步說;即便東征打贏了;皇帝和改革派建下了赫赫武功;但國內局勢卻因東征而急劇惡化;推進改革所需要的穩定環境已不復存在;從而導致皇帝和改革派雖然在軍事上贏得了勝利;卻在政治上一敗塗地;戰前目標依舊未能實現;改革因此陷入停滯;保守派笑到了最後;在政治上給了皇帝和改革派沉重一擊。
這就是自王薄、孟讓長白山舉旗以來;起義浪潮迅速席捲大河南北的根本原因所在。不是官府不戡亂;也不是鷹揚府不剿賊;更不能把烽煙四起的責任推給東征;推給天災;而是中土統治階層內部的根本矛盾;在對內改革、對外戰爭的前後夾擊下;終於爆發了。這是不可挽救、不可遏止的“**”;而這場“**”的爆發;必將導致正在進行的對內改革和對外戰爭陷入失敗的危局;而對內改革和對外戰爭一旦失敗;壓制“**”的力量轟然消散;“**”必將呈爆炸式發展;起義大潮必將掀起驚天波瀾;席捲整個中土;而統一大業可能崩潰;中土可能再一次走向分裂和戰亂。
這是崔德本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起義軍就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摧毀對手;也能傷害自己;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保守派即便因此實現了預期目標;摧毀了皇帝和改革派;終結了改革;但保守派中的核心力量豪門世家也休想獨善其身;必定會為此付出慘重代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甚至是玉石俱焚的戰鬥;而歷史證明;無數埋葬於歷史塵埃中的豪門世家;就是在這種血腥而殘酷的戰鬥中煙消雲散。
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而這個“度”太難把握了。義軍領袖絕不甘於做個“棋子”;更不願辛苦一場卻為他人坐了嫁衣裳。義軍領袖有自己的宏圖志願;有自己的政治目標;現階段;他們需要豪門世家的支援;而豪門世家也正好需要他們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雙方遂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互相利用。但等到義軍發展到一定規模;豪門世家逐漸失去對他們控制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