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在此地住得不舒服嗎?”武媚娘溫聲回問道。
她問出這話的時候,正漫不經心地將手中的小匙在杯中輕攪。茉莉與冰塊一併晃動,碰著琉璃杯中發出陣陣悅耳的響動。又見她忽然抬眸朝著李治看來,目光中流露出幾分關切,彷彿當真只是在問詢李治身體問題。
李治無奈,“說正經事呢。”
武媚娘語氣認真,“這也是一個正經的問題。”
李治思量了一番她話中的情況,不得不承認,若只回答在洛陽地界上住得是否舒服的話,這個答案必定會是一個“舒服”。
現如今的洛陽,固然其作為都城的身份廢棄已久,但自昔年高祖令人修繕西苑、太宗令人修繕洛陽宮以來,供給帝王駕臨所需之物都是能保證的。居住的宮室也都足夠彰顯帝王氣派。
李治在此居住四五個月中,便從未有過用度短缺。
當然,這不是能說服他將洛陽地位進一步抬高的理由。
畢竟,他前去萬年宮避暑的時候,也絕不會有待遇短缺的問題。而那座一度遭了山洪的宮殿,也早已重新修繕完畢。
比起吃穿之物,李治更為滿意的是,當他身處洛陽之時,朝廷的種種詔令同樣在以極快的速度下達,且大約是因為新“競爭對手”的引入,隨駕以及後續搬遷過來的三省六部官員,辦事效率比起早前快了何止兩倍。
李治甚至在想,要不要將六品以上的官員也納入銓選的範疇,讓他們更有危機感一些。
不過此事幹系重大,倒先不必真將其納入考慮之中。
而除了執政上的便利……
武媚娘補充道:“若我未曾記錯的話,自入夏以來,陛下尋尚藥局醫官問診的次數也比之前少了。”
李治聞言,神情又更溫和了幾分。
他早年間就有那頭風的毛病,以宮中的養護本事,倒也出不了什麼大問題。1
但長安宮城選擇的位置不太好,到了夏季就潮熱得厲害,催動著他的疾病加重,反倒是洛陽這頭,要舒適涼爽得多。只以身體情況來算的話,他多往洛陽走走確實沒壞處。
武媚娘又已接著說了下去,“雖然近兩年間沒有水患,但也不能確保往後不會有此等災害,令長安糧食短缺。若洛陽為東都,陛下便能隨時前來,分擔長安的壓力,不也很好嗎?”
李治還是有點猶豫,“可漕運改良事宜也已在陸續去辦了。”
前來洛陽宮的路上李清月提出了那套改造漕運的法子,而李治作為一個行動派,自然不會只表揚過就完了。
李清月在那裡領著眾僧侶造橋修堤,舉辦水陸法會的同時,李治也早將這道指令派遣了下去。
五月裡,中條山上通行於三門峽上下游的山路,就已被規劃了出來。
七月,李治指派了杜正倫這位戶部尚書總領此事,在將山路開鑿出來的同時,兩方轉運糧倉也需應時建立。
山路開道之事確實要麻煩
些,但以李治盤算,在來年五六月間,應當能盡數完成了。
反正也不需要做到車馬通行,只需能以人力推動運糧小車就夠了。
這樣一來,就算明年真有災害導致糧食減產,關中絕不至於鬧到天子就食、百姓逐食的地步。
那麼糧食短缺就並不能算作遷居的理由。
但李治將話說出,卻見武媚娘搖了搖頭,“話不是這樣說的。無論新的漕運方式比起之前節省了多少,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倘若陛下還需在他處投入錢糧,經由此路送來糧食所需開銷,就分量極重了。”
“此外,陛下又可還記得永徽五年時候太史令向您陳說關中水患的緣由?”
李治思量了一番彼時的情況,“你是說,關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