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部分

未來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六大趨勢(7)

我國文化產業總體上科技含量比較低,技術創新和應用能力比較弱,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近幾年,我國開始重視高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問題,文化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顯著增加,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印刷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改善,出版業由於鐳射照排技術、衛星傳播技術、計算機新聞採編系統、數字化流程管理等新技術的應用,已經告別了“紙與筆”的時代,網路出版等現代傳播手段也得到了積極應用;電影數字技術正在對電影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造,“數字影院”在我國不斷增加;報業科技有了質的飛躍,傳統照排製版工藝正在淘汰,許多報社引進了高畫質晰度計算機直接制版(CTP)系統,極大地提高了出版時效、改善了印刷質量,真正實現從新聞資訊採集、編輯、組版、審校,到計算機直接制版全程數字化運作和管理;圖書館科技迅速發展,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另外,高新技術在文化產品的營銷、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運用。

可以預料,隨著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文化產業的技術含量將明顯提高,產業融合的趨勢將更加明顯,由此帶來的國際競爭力也大為提高。

趨勢之六:區域競爭更加激烈,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將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出現了不同地區你追我趕、共同發展的局面。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加劇,不同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差距實際上在拉大。以東、中、西有代表性的省份為例:東部浙江省(人口4 677萬)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669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中部地區安徽省(人口6 000萬),200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200億元左右,還不到浙江省的1/3;西部地區青海省(人口518萬),2004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億元,佔GDP的比重為,全年營業收入億元。這些資料表明,我國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非常突出。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規模以及創收能力大大高於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區差距大於GDP的地區差距。

產業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地條件和市場競爭的結果。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地區與地區之間既是合作關係,也是競爭關係,競爭的內容包括資金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技術的競爭和市場的競爭。文化產業除了旅遊產業是自然資源依賴型的產業外,其他都是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的產業。發達地區在這些生產要素上都佔絕對優勢,落後地區在這些要素上都處於劣勢。這樣,競爭的結果必然是發達地區明顯佔上風,而落後地區則處於劣勢。從因果迴圈原理上來說,發達地區因為強,具有吸引力,所以能將落後地區的資金、人才等要素都吸引過去,從而變得更強;而落後地區因為弱,自己好不容易積累的資金、技術、人才都被吸引到要素利潤率高、投資風險小、機會多的發達地區,因而變得更弱,結果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1957年,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他的《經濟理論和不發達地區》一書中首次提出“迴圈積累因果論”,指出:“市場經濟的力量正常趨勢與其說是縮小區域間差異,不如說是擴大區域間的差異。”

“增長極理論”同樣也證明了區域分化的趨勢。經濟發展在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產生一種“增長極”,這種“增長極”對其他地區有一個“極化效應”,由於極化效應,易流動的要素資源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都流向要素報酬率高、投資風險低的地區,形成在區域上相互隔離的“區域增長極”,導致產業發展地區差別不斷拉大,剝奪了落後地區的發展機會,使落後地區的產業不斷邊緣化。雖然“增長極”在發展的同時對周邊地區也